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在东营市成立
时间:2012-05-21 15:22:09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顾晴 

a343145604d810fa2758b0e803396c54.jpg

    4月25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起,多家单位共同创建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在山东省东营市正式成立。

    中华环保联合会名誉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山东省原副省长张瑞凤,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李洪程,国务院资深参事王秉忱,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崔曰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设计院总工程师侯立安院士,建设部原总经济师、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李秉仁,中小企业金融资本服务平台主任王锡峰,东营市市长申长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山红红等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约300余人出席了会议。全国政协常委、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分别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顾秀莲对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成立表示祝贺,希望这个新生的民间研究机构能够联合更多的热爱环保的力量,实行产、学、用投融资一体化,实现科研成就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改善。

    曾晓东认为,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节能减排,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生态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成立,将把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环保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将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将调动更多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到环保科研当中,将成为环境科研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了科技、产业、金融的优势力量,对加强环境与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是实现“两型”社会的有益探索,我国低碳环保产业如何走出困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两型”社会建设,创建产、学、研、用与金融资本紧密融合的综合平台,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高校、社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据悉,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内外已有技术为基础,通过技术集成与再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速度,最大限度提升企业产品价值效益;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和创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示范基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

    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与牛庄镇人民政府、中小企业金融资本服务平台、山东省油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环境与资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环境与资源技术交流及成果推广会、投融资合作洽谈会同期进行。

顾秀莲:研究院对科技兴环保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环保联合会名誉主席

    今天,我们在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东召开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资源研究院成立大会。这个研究院是个民间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研究应用机构,目的是把环境与资源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进行集成、孵化,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这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探索,是酝育了灿烂文明的山东大地革新探索的又一举措。在此,对参与研究院创建的各单位表示由衷的敬意!

    经过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2009年和2010年国家相继批复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个国家发展战略。这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引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探索示范的重要意义。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科技必须先行,更重要的是要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联合了多家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可以针对社会需求进行科研攻关,同时依托共建单位尽快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这是紧密结合科研与应用的有益探索,对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以科技兴环保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与研究院共建的单位各有优势。中华环保联合会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的专家,各行业领域的领导,是一个“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高端平台;中国石油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高等学府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周永康、吴仪等领导和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有着优厚的专业研究人才团队;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核心区,人文荟萃,生态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胜利油田是我国最早的大油田之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信部中小企业金融资本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提供资金支持;还有一批参与共建的新能源、环保企业,为将来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提供了条件。这个研究院可以说是研究、应用、资本、政府各方面资源的集成。希望研究院成立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主动探索,积极配合,率先在黄河三角洲开花结果,为配合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昨天,我参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感到即将在这里建设的国家级自然环境博物馆势必会提升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同时,研究院也将针对环境的重大突出问题开展产学研用,解决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所以,东营的未来将更加美好,环境也将更加优良。这个研究院将通过产学研用投资融资一体化,来实施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完全符合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

    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支持,让研究院这一创新探索的民间新生事物尽快成长壮大,为推进我国环保事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的经验。

崔曰臣:促进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长期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环保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次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成立暨环境与资源技术成果推介会,将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增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环境与资源领域的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促进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华环保联合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它汇集了一批多学科、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他们长期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咨询服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建校以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 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   

    我相信,中华环保联合会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强强联合组建的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将逐步发展成为技术领域覆盖较为齐全、区域分布较为合理、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引领作用的绿色低碳合作平台,使研究院成为中国环境资源领域协同创新基地、技术聚集与转化基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示范基地。

申长友:研究院将成为东营的科技支撑力量
山东省东营市市长

    今天,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东营市的发展又增加了一份科技支撑力量。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对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届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环境保护部、中华环保联合会给予东营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是唯一实施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合叠加的城市,而中国石油大学又是唯一横跨“黄蓝”两区的国家重点高校,具有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东营加快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东营市正在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力实施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开发建设,努力把东营建设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做好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的率先突破,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两大战略的整体良性发展。因此东营的新时期的发展,更加迫切需要专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平台。中华环保联合会在推进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借助中华环保联合会“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组织优势,成立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特别是研究院融合了产、学、研、用与金融资本为一体而建立的综合平台,这对加强环境与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在东营设立研究院,更加体现了中华环保联合会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环境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不仅有助于推动“黄蓝”两区建设,更有利于为东营市发展提供当今国内外高层次的智力和科技支撑。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紧张的今天,加强环境与资源领域合作,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需求,也是我们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机遇和现实选择。衷心希望中华环保联合会充分发挥“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组织优势,全力支持推进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

山红红:打造科研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和国家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

    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学校办学历史比较曲折,三次更名,四次建校,其中尤以东营建校最为艰辛。1969年迁校山东以后,在中国石油天气集团公司、教育部、山东省的正确领导下,在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无私支持下,历代师生励精图治、团结奋斗,使学校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石油石化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山东办学40多年来,学校积极融入山东省发展战略,特别是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中,努力为地方和区域发展做贡献,油田、地方、学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服务与贡献的过程中,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建设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策略,努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东营市作为黄蓝战略的交汇区,更是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这两大国家战略也为我校强化社会服务、拓展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提供了有利契机并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为了深化油地校合作,加强对东营市和胜利油田的服务,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现在又参与共建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这是学校努力将东营校区打造成“以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为主的研发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拓宽学科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行动。

    中华环保联合会在推进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推动国家环保产业政策落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我国良好的环境保护国际形象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这次,在环保部支持下,中华环保联合会牵头组织成立的环境与资源研究院,是由研究平台、资本平台和企业集群有机构成的一体化绿色低碳协同创新平台,是共建单位创新科研体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的产物。在我国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资源利用领域,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主体创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背景下,研究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集成和再创新为手段、以促推进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应用为目标,凝聚各方力量,将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汇聚起来,实现资源的全面对接,对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速度、最大限度提升创新价值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共同理念感召下,以先进的体制机制为保障,研究院必将实现快速、稳键的发展,也必将对我国、我省特别是区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我校研究型大学建设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中环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在我校东营校区建设,体现了对我校的信任,也赋予了学校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校一定不辜负各方的希望,认真贯彻落实顾委员长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华环保联会的要求,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学科、成果等资源优势,全力以赴做好研究院的共建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除了给予研究院与学校自建研究机构同等的政策之外,学校还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对研究院建设的支持:

    (1)学校将在东营校区为研究院提供所需的科研场所和场地,支持研究院在东营校区的科学研究、技术转化等工作。

    (2)充分发挥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优势,多种形式支持研究院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吸收研究院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校研究生指导教师,支持研究院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3)学校为研究院科技创新提供智力、图书信息、网络资源等支持,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研究院建设。

李秉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要从效益考虑
住建部原总经济师、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城市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当前,资源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国家的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靠的是高能耗、高资源消耗。这让我们成了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很多产品居于世界第一位。比如,我们每年生产钢七亿吨,水泥产量达到90亿吨。全世界的家电几乎都是中国生产,空调80%是在中国生产的。我们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位的,包括原材料,以及最近就稀土跟美欧的谈判。可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这个代价可能几十年、上百年都无法挽回,包括重金属污染,应该说是相当的严重。举个例子比较一下,中国消耗占世界能源的20%,美国也是20%,但我们的GDP占世界的9.5%左右,不到10%,美国的GDP占世界24%,这个比例相差非常悬殊,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效率不及美国的一半。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我们和日本的GDP基本持平,前两年才超过他们一点,但是日本能源消耗比我们低很多,日本消耗的石油占世界5%左右,煤炭占世界的10%左右。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三大耗能领域是工业、建筑、交通。其中,建筑耗能较多。我们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既有建筑大概有400多亿平方米,每年还在建设20亿平方米左右。由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还在持续,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约一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年增加1000多万城市人口,从而带来大量的新建建筑。而城镇人均能源资源消耗要比农村高很多。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能源消耗还将持续增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道路》报告认为在节约能源、低碳的前提下,到2050年我们每年要消耗标准煤56亿吨,现在是32亿吨。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中国的能源消耗还将持续增长,建筑能耗也将持续增长。

    可见,我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十一五期间我们完成了既定的节能减排指标,但是十二五的头一年没有完成。这是因为十一五期间,从较高的能耗降下来相对好办,但到十二五再继续降,难度就大了。推进节能工作是我们必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在建筑节能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法制建设方面,我们有《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建筑节能条例》。住建部和财政部也在大力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示范。国家在政策、资金上都给予很多支持。在绿色建筑标准方面,我们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在新建建筑方面,建筑节能设计达到了百分之百。施工方面,节能执行达到了95%以上。难度最大的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我们也在积极地推进。还有一条,关于行为节能的问题。举个例子,上海市对民用住宅的测算,每平方米住宅一年的能耗是55度电。可是实测的结果是20到30度。这说明我们广大的居民是注意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    

    今天,研究院的成立提出了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我想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们国家节能环保产业进步很大。特别是我们很多企业做了大量的工作,研发了很多节能产品。但要推进我们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还要在技术上有突破。任何一个产品能够推广,技术要先行,经济要可行。比方说节能灯泡,装修房子时为了节能换节能灯泡,花了八百多块钱。可是节能灯泡寿命并不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坏了。如果这八百块钱用来买电又能用多长时间呢?客观上说,买了节能灯泡,节约电了,对国家有好处,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没少花钱,还可能多花钱了。因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要从效益考虑。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筑节能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是政府的重要任务,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王秉忱:从我国水资源环境现状看研究院成立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资深参事、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

    目前,我国水资源环境形势极其严峻。在参事室工作期间,虽然多次提出建议,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和国情复杂及个人知识能力有限,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形势。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个问题一直高度关注。江泽民总书记在1990到1999年期间曾有四次批示,早在1990年就提出我国水资源极其紧缺,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在后续的几年里面又有三次重要批示,反复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引起全党重视,要尽快落实到议事日程。但直到今天,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很多城市需要建立应急水源地解决干旱缺水问题,但很多应急水源地已经不是应急的,而属于常年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引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2003年我向温家宝总理汇报这个问题的时候,家宝总理说,像沧州这样大范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以及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国家660多个城市里面,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济南市的保泉工作做了多年,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济西供水本来可以解决,但是有些人坚决反对。山东曾提出要恢复济南泉城的特色,但泉域补给区已经被破坏了,要想恢复当年“家家有泉水、户户有垂杨”的面貌,谈何容易。我们去山西省调研时发现,大同是最典型的缺水城市,每天缺水20多万吨。他们的城市规划做得非常漂亮,但等于是纸上谈兵,没有水根本就建设不了他们规划的城市。大同市五套班子早已取得共识:以水兴市。

    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总结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水量性缺水,水资源本身就缺乏;第二种是水质性缺水,是由水质污染造成水量不足;第三种是管理性缺水,是由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善造成的。其中水质性缺水所占比重很大,江南水乡闹水荒,就是这个缘故。最可怕的是地下水有机污染,出现了三致(致畸、致癌、致残)污染物。另外,很多城市被垃圾包围,由于垃圾填埋场选择不当,垃圾滤液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还有土壤污染问题,陕西潼关土法炼金造成土壤严重污染,产生了毒大米、毒蔬菜。我看到了调研报告和图集,情况非常严重。

    我们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很重,家宝总理曾多次谈到这件事情,非常担心完不成这个任务,实际上也是如此,有些地方是通过拉闸限电完成的。经过国内外实践证明,利用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是很好的节能减排途径,2005年到2006年,我们六位参事连续跟踪调研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写了三份国务院参事建议,两次直接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汇报,均受到重视。紧接着2007年初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等部门大力开展这项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和主管副部长对此高度重视,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并把天津市作为典型示范区。现在发展形势很快,全国利用浅层地热能供热制冷的建筑面积已经超过1.4亿平方米,在十二五规划期末,全国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的建筑面积要达到3.5亿平方米,形势非常好。
    
    东营已经取得了很多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技术开发研究院等也都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在最近举行的东营市牛庄镇低碳生态城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上,我充分肯定了牛庄镇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山东省和全国的示范意义。最后,衷心地希望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建立以后取得很大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张贵才: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协同创新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首先我代表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对各位首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百忙中来参加研究院的成立大会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研究院做工作报告。

一、研究院基本情况

    1、研究院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强环境与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是实现“两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然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面临一系列困难,大部分企业步履维艰。

    从企业层面看:我国低碳环保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企业利润低、融资困难,受国际竞争和市场双重挤压。

    从技术层面看:我国低碳环保领域由政府和高校为主建设了众多研究机构,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但成果转化率低。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仅节能领域就申请专利近6万项,专利成果产业化率不足4%。

    从资本层面看:国内大量闲置资金无投向,由于利润率低,对低碳环保行业普遍存观望态度。

    从市场层面看:耗能和污染大户往往是大型企业,由小企业去给大企业作节能环保工程,小马拉大车,利润空间严重缩水。

    在这种局面下,我国低碳环保产业如何走出困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建产、学、研、用与金融资本紧密融合的综合平台,是政府、企业、科研、高校、社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

    2、研究院筹建工作情况

    2010年7月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科技开发研究院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滨州市召开了“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及示范区建设研讨会”,会议对我国低碳环保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如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综合实力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1年3月15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科技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邀请国内融资平台、节能环保企业在济南召开了“低碳环保产业和城市发展促进基金建立与运行研讨会”,会议重点研讨了金融资本与低碳环保产业的高效对接机制。

    2011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科技开发研究院联合向中华环保联合会提交“关于筹建成立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的建议”。

    2011年7月15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科技开发研究院在北京召开组建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筹建工作会议。会议原则同意组建研究院,并成立了工作小组。

    2011年8月23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会议研究、并报宋健主席同意“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学技术研究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科技开发研究院基础上筹建成立中环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

    2011年10月25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科技开发研究、中财国发世纪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国信息产业电子十一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国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中科国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新能源基金会、江苏承煦照明电气有限公司、山东国源城市亮化工程有限公司、东营明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在青岛召开了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会议,会议选举产生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通过了研究院章程和建设规划,任命了研究院领导班子,并对下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2012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研究院工作会议,部署研究院2012年工作,决定召开中环环保联合会环境与资源研究院成立大会,并组建了大会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二、研究院职能定位、工作思路及目标

    1、研究院职能定位

    研究院在筹建过程中认识到,壮大企业规模、显著提高创新价值是我国低碳环保产业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在目前产业现状下,要实现企业规模壮大、创新价值显著提高,必须走联合之路、走协同创新之路。

    研究院是在广泛联合研究机构、资本平台和企业群,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共同组建的绿色低碳协同创新平台,实施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运作模式,秉持“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开放式发展理念,团结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吸纳国内外有志于环境资源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壮大研究院,合力推进环境资源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研究院的主要职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内外已有技术为基础,通过技术集成与再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速度,最大限度提升创新价值;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聚集和创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

    2、研究院工作思路

    研究院总的工作思路是的“夯实基础、稳中求进”,具体要做到三个“突出”、二个“强化”。

    (1)突出联合 能否将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企业群联合起来,并实现有机结合、利益扭合、市场融合关乎研究院的成败,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2)突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协同创新的目的是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速度,最大限度提升创新价值。研究院的建立本身就是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深入融合构建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是国际上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如何实现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实现多样化协作,是研究院贯彻始终的工作。

    (3)突出示范基地建设 示范基地是资金、技术、企业、人才聚集的载体,是低碳环保产业的聚集区,是协同创新的主战场,是研究院推进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应用的主阵地。研究院将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优势,增强示范基地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推进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4)强化制度建设 建院开始就必须建立运作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工作程序、信息传递、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决策机制、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和制度的建立,确保研究院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运作。

    (5)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事业要靠一流的人才完成”的理念,遵循“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原则,采取多种体制并存的灵活用人机制,广泛吸纳国内外各类人才参与研究院建设。

    3、研究院建设目标

    用3年到5年的时间,将研究院发展成为技术领域覆盖较为齐全、区域分布较为合理、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引领作用的绿色低碳协同创新平台,使研究院成为中国环境资源领域协同创新基地、技术聚集与转化基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示范基地。具体目标是:

    (1)探索建立适合中国低碳环保产业的研究院发展新模式在我国环境资源行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资金缺乏,节能环保技术相对滞后的现实情况下,研究院只有走进困局,推进技术与企业、资本有机对接,才能引领企业走出困局,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研究院目标和任务的发展新模式。

    (2)广泛联合、不断壮大研究院综合实力 依托研究院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障,在政府指导下,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广泛吸纳研究机构、金融资本平台、企业联合构建资本实力雄厚、产业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平台强大的资源对接优势,造就一批整体实力强的领军企业,提升中国低碳环保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推进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示范工程建设 研究院充分发挥平台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动一批高水平、标准化的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拉动企业生产和产品应用,为协同创新注入内动力,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和行业标准化建设;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树立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形象,为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和塑造中国节能减排国际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研究院近期主要工作

    1、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工程中心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的基本单元。工程中心以一家或多家成员企业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技术和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工程化集成和再创新,拓宽技术应用领域、提升产品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交钥匙工程。

    工程中心的建立采取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研究院一期逐步建设五个工程中心。

    (1)温室气体减排工程中心 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联合东营发电、水泥、装备制造和油田等企业共同组建。主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资源化利用、封存技术研究和成套装备制造,大力推进产业化示范。

    (2)油区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工程中心 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主要开展油区污染源控制及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石油污染土壤和水体系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

    (3)生物质能源工程中心 利用国内外已有技术,发挥中国石油大学在油品研究方面的优势,联合国内相关企业共同组建。主要开展微藻柴油、地沟油生物柴油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示范工程建设;对国际先进的(如芬兰)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适合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生物质供热成套技术。

    (4)地热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中心 依托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设,主要开展地源热泵与建筑应用体系的系统技术集成、地热和中低温余热发电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

    (5)风光热系统集成工程中心 依托东南大学风力发电研究中心、上海法诺格风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储能、太阳能光伏企业共同建设,主要开展聚光太阳能技术开发、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关键设备制造和产业化等。

    2、金融资本平台建设

    由中小企业金融资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与研究院共同组建“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主要从事投融资、产权交易、技术创新及技术引进等业务的评估和咨询。

    中小企业金融资本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设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基金”。一期启动1亿元投资资金和10亿元信用授信担保额度。重点支持黄蓝两区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科技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发展、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等。

    投资资金主要用于:以享有成果权益方式投资技术集成和再创新工程;以享有股权方式、依托研究院成员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进研究院成果产业化;以享有固定资产所有权方式,推进研究院示范工程建设。

    信用授信担保额度主要用于:为研究院成员企业和研究院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无抵押融资担保。

    3、示范基地建设

    在东营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研究院一期规划建设三个示范基地。

    (1)牛庄低碳生态示范城镇基地建设 示范区位于东营市牛庄镇,示范区由四个社区和低碳生态工业产业园组成,一期规划建设面积300万平方米。该项目以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量、最大限度地维系生态环境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各类新技术,建立节能环保生态小城镇样板工程,实现整体能源管理。

    (2)原油污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 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石油污染现状,研究石油污染物的生态毒理作用机制,筛选出数种具有较高生物量的目标耐盐植物和菌株,构建植物-微生物修复体系,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石油污染修复示范区。

    (3)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建设 充分发挥研究院平台在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聚集优势,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环境资源高技术产业示范园,推动产业聚集和集群化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