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武汉保障房建设被指存用旧公寓充数现象
时间:2012-05-09 12:47:18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杨万国 

    相关负责人称“搞错了”;存在将企业宿舍楼贴牌为保障房现象;亟待立法防“滥竽充数”

  去年,开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被层层分解,其中,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地方保障房建设进程缓慢,并存在以旧充新,以企事业单位宿舍楼充当保障房等情况。不只武汉,珠海、东莞等都有将宿舍楼“贴牌”为保障房的情况。渣打银行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国内真正新建保障房不足三成。有地方官员称国家强调了“新增”未说不可“筹集”。

  专家指出,保障房亟待法规定义,目前地方自定义的状态,让保障房任务完成存在各种“腾挪”空间。这样完成的“保障房”任务,实际意义不大。

  4月12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茅店村,面对来探访保障房项目建设的记者,茅店集团一名叫舒班农的后勤负责人说,村里已经十多年没有建房了。

  按照武汉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公示公告》,这里应正在进行一个公租房的建设项目,名为“茅店集团光谷产业园学生公寓”。根据公告,该村2011年兴建该项目,将提供公租房728套。

  “我可以保证,我们没有建什么保障房。”舒班农说。

  这728套应在建设的保障房,是武汉市11.8万套保障房任务量的一部分。

  2011年开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这些任务由中央政府分解给各省。其中湖北要求“实物建房”33.04万套。湖北分配给武汉的任务是开建11.8万套,武汉的任务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

  根据住建部要求,所有保障房项目在2011年底前,做到1/3主体基本完工,1/3进入地上施工阶段,1/3做到基础施工阶段。

  去年11月14日,武汉市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曾以报纸广告专版的形式刊登文章,称“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101.98%圆满完成”。

  湖北省也在今年初宣布“107%完成国家任务”。

  十年旧公寓贴牌成新建

  已建成十多年的学生公寓,被钉上了“公租房”的牌子,并称去年开建

  2011年6月16日,武汉市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下称住保局)发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公示公告》,该局把湖北省政府下达的11.8482万套保障房任务,分解到全市16个区,共167个项目中。

  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有8个公租房项目,共12338套。占武汉市3万套公租房任务的40%以上。

  记者在武汉市住保局官网看到,项目名称为“茅店集团光谷产业园学生公寓”是上述8个公租房项目之一,建设单位“高新区茅店村村委会”,建设方式为“新建”预开工时间“2011.01”。

  茅店村村委会已改制为茅店集团。4月12日,在茅店村范围,记者未找到有正在新建的保障房工程。茅店集团负责后勤的舒班农说,不存在这个建设项目。

  不过,在村子一角一栋破旧的4层楼,记者发现了钉在墙上的铁皮,上书“武汉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茅店集团光谷产业园学生公寓”,建设单位:茅店村委会。

  茅店集团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十多年前武汉一所知名中学搬到附近,约2000年,茅店村掏钱建了6栋宿舍楼,取名茅店学生公寓。目前楼内住了部分陪读的学生家长,还有附近工厂租用了部分做员工宿舍楼。

  武汉正源公司租用了其中的2号宿舍楼,共140间。该公司行政部负责人介绍,他们多年来一直从茅店集团物业部门租用这栋楼。去年,来了几个人在楼外墙上钉了“公租房”的牌子。至于这栋楼怎么就成了保障房,他也不清楚。

  4月12日,东湖高新区规划局负责人安排“负责保障房工作”的熊伟接受采访。熊伟说,“学生公寓”目前只是钉了公租房的牌子,要成为真正的公租房,还需要由政府包租过来,再以低于市场价出租给符合条件者。

  熊伟承认这栋楼不是新建,而是“筹集”来的项目。至于为何公布为“新建”,熊伟说,可能“搞错了”。为何项目还有明确“开工时间”,熊伟说,自己只是个办事员,无法具体解释。

  诸多项目还在“挖坑”

  从记者随机调查的几个项目看,进度没有达到住建部要求,一些项目还处于“大坑”状态

  在东湖高新区仅有的8个项目中,“搞错了”的似乎不止茅店学生公寓。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公租房”也是公示项目之一。公示称,建设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内,新建834套,2011年10月开工。

  13日,记者在文华学院内没有找到建设中的工程项目。该院几位老师说,从不知道有公租房在校内建设。该院一位副院长表示核实后再对记者介绍情况。

  当天记者向东湖高新区规划局熊伟核实该项目,他称,文华学院项目可能也搞错了,应该已经去掉了。

  不过,记者随后接到了文华学院上述副院长的电话,他给出了与熊伟相反的说法。他称,该校已按任务目标开建了公租房,基础设施已建好,地点就在学校后面。但他拒绝带记者实地探访。

  记者随后探访了该校后面地域,除一条修建中的马路外,还有大片荒地,没有机械,也没有建设痕迹。

  按照住建部2011年9月16日下发的保障房“统计口径”,要求列入2011年建设计划的项目,去年12月底前按套数统计,三分之一主体基本完工,三分之一进入地上施工阶段,三分之一做到基础施工阶段。

  4月份记者随机选择了武汉2011年的几个保障房项目,发现进展并不理想。

  在东湖高新区花山镇联和村,规划建设1万套的湖北省保障性住房示范基地就在这里。按目标,2011年开工建设第一期1000套。

  项目去年10月启动,目前已过去6个多月。4月15日记者看到,整个项目区规划10栋楼,目前1栋在建设中,主体露出了地面,其他9栋还在沙盘上。整个项目区只看到一个塔吊,一个桩机和少数工人。其他大片区域是被挖开的裸坑。

  知情人士介绍,该项目除3号和4号楼于去年12月开工外,剩下8栋楼都是今年3月底4月初才开始基础施工。上报的项目规划是1至4号楼在5月中下旬结构封顶。目前来看还遥遥无期。

  在硚口区,汉口城市广场四期是武汉市2011年最大的保障房建设项目。公示称要建设经适房4132套,公租房300套。记者4月15日在这里看到,整个项目区还是一个巨大的挖掘坑。

  “丰华园二期”是硚口区第二大保障房项目。公示开工时间是2011年10月。4月15日,这里也还是巨大的挖掘坑。

  在江汉区,该区住保局保障科科长张腾承认,保障房建设“有点慢”。该区去年10月开工的保障房“汉和慧苑”还在做桩机。

    职工宿舍被“筹”为保障房

  调查发现这样的情况:工厂、大学宿舍、新城开发甚至政府部门新建机关宿舍都被归类为保障房

  “保障房建设任务,对于我们区,没有什么压力。”4月13日,武汉东湖高新区规划局一名赵姓负责人称。

  “我们以筹集为主,建设为辅。”赵说,该区60%以上的保障房都是筹集而来。所谓筹集,就是把辖区内过去居民建的出租房,工厂原有的宿舍等贴牌,算作保障房。

  赵的说法印证了一份调查结论。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申岚向记者介绍,渣打银行于2012年2月底3月初对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西安、石家庄、中山和肇庆等8座国内二三线城市的30家房地产商进行了调研。3月30日,渣打银行发布一份调查报告,保障房建设不足30%真正属于新建。“其中,工厂、大学宿舍、新城开发甚至政府部门新建机关宿舍都被归类为保障房。”

  武汉市住保局拒绝介绍该市去年的11.8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中,多少是真正去年开工新建的。

  记者根据去年的任务目标公示统计发现,武昌区、蔡甸区、汉南区、新洲区的公租房全部都为筹集。武汉的江夏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也都筹集成了公租房。

  不仅是武汉,按照此前媒体曝光,东莞超过六成公租房是企事业单位宿舍、生活楼。被市民质疑拿单位宿舍作为公租房充数。在珠海也有大量企业职工宿舍在不知情下成了公租房项目。

  记者采访中,数位基层住房保障部门官员坦陈,“完成保障房任务,没有什么压力”。

  武汉市住保局负责人介绍,该市结合区域内高校多、开发区多、大企业多的特点,创新工作思路,通过“五个一批”方式多元化解决公租房任务。

  具体包括,政府投资购买一批,国有企业投资建设一批,鼓励企业高校自建一批,政府投资包租一批,在商品住宅中配建一批。

  这名负责人解释,国家去年下达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强调“新增”而不是“新建”。考核指标也没有明确说不能筹集。

  一些地方“水分很大”

  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的愿景,建立在真实的建设上,目前地方上报的建设量“水分很大”

  按照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此前透露,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投资将达1.3万亿元。

  齐骥称,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工程,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可以发挥房地产业链条效应,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与住房相关的产业发展。此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在《求是》撰文,分析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群众有了新居,要进行装修,购买家具、电器和其他生活用品,还会直接扩大消费需求。

  在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看来,保障房建设对稳定住房市场、防止房地产进一步泡沫化、促进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转型有一定意义。但这些愿景都建立在真实的建设量上。陈杰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层层上报的建设量“水分很大”。

  这意味着2012年建筑材料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去年国内钢材市场对保障房建设预期落空。“对保障房接下来的影响,钢厂普遍比较谨慎。”唐山国丰钢铁未具名人士此前对《上海证券报》表示,经历了去年的预期落空,现在业界对保障房的真实进度持保留态度。敬业钢铁人士则表示,他们专门研究螺纹钢销售发现,采购用途中,保障房项目的比重并不大,主要还是在于二三线城市的商品房开发。

  亟待定义保障房

  在对保障房无法规定义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自行“定义”保障房,对完成任务也就没有压力

  记者调查发现,在武汉,除洪山区外,其他各区的政府筹集项目并未掏钱包租,目前还只是贴牌充数。

  相比武汉试点政府包租,珠海市官方则认为他们让企业自建宿舍楼已给了土地优惠,因此筹集这些宿舍楼作保障房,连包租也不用。

  珠海市住建局副局长陈少翔此前对媒体称,珠海所有工业园区工厂宿舍,都可以算作公租房,政府不需要和拥有这些宿舍的企业沟通协商。

  不仅是公租房中鱼龙混杂。在武汉,去年有2万套限价安置商品房算作保障房任务,实质则是安置城市各种拆迁户。在上海,相同的名目叫动迁安置房。也占到上海保障房去年任务的50%以上。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说,温家宝总理去年明确讲“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而“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是新建3600万套。陈杰认为,一些地方政府拿已有的各类房屋贴牌充作新建保障房,是滥竽充数。

  不过,在陈杰看来,对于保障房是什么,一直还没有法规上的明确定义,这给了地方很大的自定义空间。

  陈杰说,比如2011年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其中415万套是棚户区改造项目和拆迁安置项。但动迁房实际上是城市发展的自然产物,虽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解决有交集,但并不重合,本身不直接具有社会保障属性。

  陈杰认为,各类打着保障房旗号的非商品住房中,只有廉租房起到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作用,达到名称与实际效果的统一,但这类住房数量却十分有限,如2011年开工的“保障房”中只有16%是廉租房。

  渣打银行的上述报告也强调,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明确保障房概念和归类标准。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也表示,各地要完成国务院要求的3600万套的数字并不难,“根据各地保障房的算法,不管是3600万套,还是4000万套都可以完成,《住房保障法》没有出台,有关保障房的概念不清楚,各地保障房计算方法弹性很大”。

  在陈杰看来,3600万套任务大不大,能不能完成,完全取决于各地对保障房的定义,地方对完成任务自然“没有什么压力”。

  国家2011年新开建保障房目标任务

  棚户区改造住房 400万套

  经适房和两限房 220万套

  公共租赁住房 220万套

  廉租房 160多万套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