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建疆:文化元素的嫁接创新
时间:2012-03-07 09:36:12  来源:甘肃日报 

  近年来,中国文化元素在欧洲的文化艺术年展和美国的影视艺术作品中频繁亮相,这对于提升中国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都是件好事。2011年举行的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就因成功地展示了中国“味”的文化元素,与欧洲“光”的艺术理念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欧洲文化精英的热烈欢迎。美国动漫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等更是产生了世界性的轰动,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理念,有着无法替代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构思创作新的艺术作品,可能成为一种大的趋势。文化元素嫁接组合创新,是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元素与本国文化和文艺创作进行大胆的嫁接,对外来的文化元素进行全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比如,美国电影《花木兰》虽然取材于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编剧在将其改编成电影时,不仅增加了木兰相亲、木兰爱情等情节,更重要的是给爱情婚姻等情节冠以阴阳之道、太极图等中国文化的标记和底蕴。再说《功夫熊猫》,其中的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和文化象征符号,编导将最好的中国功夫赋予了一个最为憨笨的中国熊猫,使他成为神龙勇士。此外,这两部影片中都出现了龙。从道到龙,再到阴阳,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念。

  文化元素嫁接组合创新,首先表现为对艺术创造的大胆想象。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早就将艺术构思称之为“神思”,认为神思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奇功能。因此,文化艺术的嫁接组合,时间空间的穿越,都在艺术想象的范围之内。但文化元素嫁接组合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从思想意义上讲,文化元素嫁接组合源于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尊重,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创新性的把握。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同样在美国的文化学家那里是存在争议的。能够抛开争议,对一种古老的优秀的文化进行大胆的嫁接和组合,并用之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有着巨大影响的文艺作品来,这是需要睿智的眼观和包容的气度的。

  文化元素的嫁接组合,表面上看是把某个民族的变成了世界的,但实质上,也是把世界的变成了民族的。因为,爱、和平、自由、正义等普世价值,通过民族文化元素的嫁接和组合后,具有了民族性特点。中国的武侠文化一直主张正义与和平,主张正邪不能两立,本身具有普世价值。但这种普世价值通过嫁接组合的功夫和熊猫,宣示了中华文化的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解,普世价值也变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因此,文化元素的嫁接组合,实质上是在思想的高端把握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各国之间的交往和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这就为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变成世界文学提供了方便。而文化元素嫁接组合的出现,其意义已超出了文学的这种跨国传播的意义,而具有了创造他国的文艺、帮助他国传播文化的性质。这种世界文学、世界文化具有消除文化歧视、增加平等互信的功能。

  文化元素的嫁接组合,不仅突破了民族文化的藩篱,而且也突破了以往艺术想象的空间,具有全新的创造性特点。只要符合某个民族文化的观念,多种文化元素都可以嫁接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编导意图与他国文化的有机融合,产生多文化的视界融合,淡化甚至抹平了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

  文化元素嫁接组合原理告诉我们,文化艺术的创造,有时需要突破地域观念和地方特色的狭隘眼光,要有世界眼光,要有着让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胸怀和气度。是否一定要写了本民族的和本地方的才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写了其他民族的、其他地方的就没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呢?答案是否定的。谁也不能说《功夫熊猫》没有美国文化特色,就如谁也不能说《功夫熊猫》中没有中国文化一样。

  文化元素嫁接组合原理的应用价值在于鼓励艺术家和创意大师们大胆创新,走向世界。记得广东人很自豪地说,谁也想不到《潜伏》、《亮剑》、《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些影响全国的电视剧精品,其故事来源都不是广东,而是外地文化资源中故事元素的创新组装。这对眼睛只盯着本地,只盯着几个实物和几个事件就自以为拥有了文艺题材的人来说,是该洗脑开眼的时候了。文化元素嫁接组合创新原理,也许正应了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古老格言。看来,只有思维的革命,才有创造的神奇。

  (王建疆 作者系甘肃省美学研究会会长,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