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如何释放农村的政治参与需求
时间:2011-12-04 09:36: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五岳散人 

    国民参政议政算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参政议政的参与度高低,可以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但11月28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公布的一项“青年农民的政治参与度低于老年人”的调查结果却让人不乐观。报告显示,在村庄、乡镇、国家三级的政治参与情况中,农民参加村委会投票率、参加村民会议率、村民在会议上提意见或建议的比例、对村务财务政务进行过监督的比例依次是78.6%、53.7%、30.1%、28.1%。在对村、乡、国家三级参与的纵向比较方面,农民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最感兴趣,对村庄的政治参与次之,对乡镇的政治参与情况最差。

    应该如何解读这样的一个结果?投票率高、监督率低倒是很好理解,中国的农村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的模型,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说到提意见与监督,怕是很难开口。加上农村选举出现的某些势力的缘故,农民本身对于议政与监督的热情被畏惧感所代替,很难行使自己的权利。实际上我们经常听说某地农村的村一级干部欺行霸市的行为,可见,监督这件事必须要有一套程序来保证才行,否则就只是一纸空文。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为啥咱这里的农民兄弟更喜欢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身边的事情关注了也没用,不妨找点儿离得比较远的事情来关注,多少也能释放一下自己的热情。

    但这个倒也不是事情的全部。这段时间正好在美国考察新媒体的应用与发展,顺便考察了一下美国最为基层的社区媒体。虽说是媒体,但也反映了美国基层公民组织的状况。政治学上有句话叫做“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这句话的前提是在一个公民自我管理、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社会当中,必然会最先关注自己身边的政治。如果这些人跨越一个级别而去关注整个国家的大政方针,甚至把这个关注置于自己身边的事务之上时,就证明国家的权力更多地进入了个人领域,比起地方政策与基层官员来,更容易影响到个人的生活。

    一方面是关注了也没用,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影响力比地方基层政府的更大,也就造成了农村参政议政方面的奇特景观,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自发涌现出的大国责任感呢。其实这现象倒是不妨叫做大国寡民的自我麻醉,完全不是什么责任感的体现,逃避现实而已。

    更为有趣的是,在农村参与政治活动的人群当中,老人比青年人更为积极一些,这也与世界的潮流相违背。这点同样并不奇怪,青年人出门打工、流动比例高,不可能回老家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即使回去也会有所隔膜。而在他们打工的地方,各种户籍、选籍的限制,又限制了他们就地参与的热情。他们不但在身份上是城市的编外人员,也是政治权利上的编外人员,没有得到行使自己权利的机会。也由于中国社会敬老的传统,农村里的老者往往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参与起来也少了很多顾忌。

    想要释放农村参政议政的热情只能遵循各国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方面从法律角度保证参与者的权利、人身安全,一方面尽量去除身份限制,使得哪怕是离家打工的青年农民工也有相应权利表达的途径。这是一个想不想做的问题,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