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深圳:开拓生态园林之路
时间:2011-09-02 10:01:25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周英峰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短短30年,深圳从一个不到两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变身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今天,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伟大进程中,深圳再一次发挥了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作用。

在城市的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兴城市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2006年,深圳市被原建设部授予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称号,同时也承担着探索完善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机制和体系的重任。深圳市从此踏上了新的起点,迈开了新的步伐。多年来,按照《深圳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深圳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优化空间布局  引领绿色发展

深圳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多核—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在城市规划中,深圳市更加尊重城市自然地貌,保护城市山形水系,科学布局城市的各功能组团,逐步构建起了“三轴两带”,包括5大分区11个组团的轴带组团式空间格局,较好地避免了城市的无序蔓延。同时,将滨海城市特点和亚热带城市风貌有机整合,构建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分区,形成了自然与城市和谐交融的多中心带状山海城市形态。

(二)高标准的生态控制,奠定了生态安全的坚实基础。2005年,深圳市创造性地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将974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设为禁建区,将约150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发展预留用地,设为限建区,并定期通过卫星进行监测和管理,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保证了未来发展空间,实践了紧约束条件下的发展之路。

(三)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合理配置城市的绿色空间。2001年,原建设部将深圳作为绿地系统规划试点城市。深圳市创新绿地系统规划思路,编制了新的《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和《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总体规划》、《深圳市沿海湿地保护和恢复规划》等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专项规划,作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行动纲领。此外,深圳市注重加强公园绿地中的应急避险场所建设,2010年出台了《深圳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10~2020)》,相继建成了莲花山公园、荔枝公园等中心避险场。

(四)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深圳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构建高效低耗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城市转型发展。2010年,深圳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了GDP比重的60%以上。

建设低碳城市  倡导资源节约

为应对气候变化,深圳市大力倡导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加快了低碳城市建设步伐。

(一)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1月16日,深圳市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协议,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倾力将深圳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典范,积极探索中国高密度城镇化地区低碳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二)强力推广绿色建筑。2006年,深圳市颁布了全国第一部专门的建筑节能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对新建建筑实行建筑节能“一票否决”制,每年全市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100%,是全国惟一达到此标准的城市。2009年,又通过了《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全市已发展近80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目前,绿色建筑已延伸至绿色市政、绿色道路、绿色地铁、绿色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各个领域。

(三)大力发展节约型园林绿化,提升资源再利用水平。使用清洁能源和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是深圳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一大亮点。如在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建成了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安全运行7年来累计发电648万千瓦时;建成了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中心,集中收集处理园林绿化作业中产生的树木枝叶,变废为宝;将河流环境整治与公园建设相结合,建立多处人工湿地,重现城市天际线倒影,建成独具河湖一体景观效果的自然景观。

(四)着力开展中水和雨洪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深圳是一个缺水型城市,为了节约用水,该市开展了中水回用和雨洪综合利用。实施了多个城市绿化中水利用试点项目,用于市政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和生态补水。全市中水回用生态补水与绿化浇灌用水每天达22.5万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南山区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雨水综合利用项目”、“荔枝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分别因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创造出有效经验,提供先进做法,被授予2010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提升绿化品质  打造动感绿都

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近几年,深圳市围绕“提升绿化品质,打造动感绿都”全面发力,一个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公园绿地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园之城风采乍现。截至2010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4%,绿地率为39.15%,人均绿地面积16.4平方米。

(一)形成复层混交的植物配置,创造深圳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深圳市建立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道路绿化体系。大尺度、大绿量、多物种、全覆盖已成为深圳道路绿化的特点,全市道路绿化推广率100%,林荫路覆盖率95%。

(二)拓展三维立体绿化,扩大城市绿量。深圳市通过拆迁增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空中造绿等各种途径,拓展绿化空间,构建了城市“凌空风景线”。

(三)打造公园之城,精心构建“郊野(森林)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已有各类公园683个,总面积达205.4平方公里。其中,通过向外发展郊野公园,将背景山林、近郊山体建成郊野(森林)公园,已规划建设凤凰山等郊野(森林)公园15个;向内拓展社区公园,并将其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已建成社区公园594个;以市政公园为基础,加大综合性城市公园的建设力度,陆续建成开放了深圳湾公园、儿童乐园等一批新公园。与此同时,深圳市着力实施精品工程,丰富文化内涵,营造了“一园一特色”的突出效果。

保护生物资源  构建和谐生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深圳市十分重视对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在完善政策与法律体系的同时,重点构建城市的生态安全体系。

(一)实施生态空间保护战略,建设城市的生态网络体系。深圳市优先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林区、海岸、湿地及河流滨岸带等实施保护。全市已建有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塘朗山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保护区。不断加强湿地保护和建设,使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与香港米埔湿地一起,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和“加油站”,深圳坪山生态湿地园、海上田园生态湿地等也已初具规模。

(二)全面保护动植物资源,保证物种多样性。深圳市全面开展了物种资源调查,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深圳市生物物种资源编目》,编制了《深圳市物种资源保护规划与预警系统》。截至2010年,全市野生植物和常见栽培植物3030种、动物1028种,深圳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已正式建成。

(三)积极探索基因保护。世界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华大基因在深圳高效运作;世界第4个、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已在深圳组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和基因产业集聚区正在建设中。生物产业创新和遗传基因多样性保护,在深圳实现了良好开局。

(四)推进生态风景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已完成建设生态风景林工程20894公顷,林相改造1113公顷;沿海防护林工程4002公顷建设任务已经完成。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功能

城市基础设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多年来,深圳市全面优化改善城市交通、环保、环卫等基础设施,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51.4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7.51%。

(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和谐交通体系。目前,深圳市已形成“快、干、支”三层次、多模式、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2006年被原建设部评为“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2010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个“国家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同时,深圳超常规推进快速、方便、畅通、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空间的容纳能力和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

(二)全方位推进绿道网建设,引导绿色交通。2010年初,深圳市全面展开了绿道网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总长度为2000公里的绿道网。去年底,覆盖全市的335公里区域绿道已全部建成并贯通。目前,500公里城市绿道和1200公里社区绿道正加快建设。未来3年,以低碳、环保、节能为特色的深圳绿道将与区域绿道串联成网,逐步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深圳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绿色交通城市”。

(三)加强环保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环境质量。深圳市的污水处理、排水、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保障城市环境质量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深圳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空气质量。2010年,该市全年达到Ⅰ级(优)空气质量天数为210天,达到Ⅱ级(良)146天,合计占总天数97.5%。

突出民生为本  建设幸福城市

深圳市一直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多年来,深圳市逐步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了“两个确保”,促进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事业得到了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每年对民生事业投入占到财政投资的70%以上。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于广东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实现“应保尽保”。不断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备、管理使用状况良好,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提升住房保障能力。近年来,深圳市一直致力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出台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扩大住房保障范围,2010年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达201.7%。在缓解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逐步转向各类人才和“夹心层”群体,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推广物业管理,有146个住宅区获全国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称号。

(三)全面实施城市更新,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在新增城市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深圳市提出了注重城市品质和内涵提升的“城市更新”概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自主推动改造、整体搬迁、完善配套设施、商业项目推动等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更新改造运作模式。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不仅使深圳生态系统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市容环境更加优美,而且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城市空间日渐宜居,市民生活日益幸福。深圳正在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大步跨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