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环境承载力:中国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战略权衡
时间:2011-08-25 10:10:41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陈卫平 

    2010年8月揭晓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结果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参与调查的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否过快?是否“跃进”?是否适应于区域环境的承载力?……

中国滨海城市发展速度史无前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从而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数据显示,我国只用3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尤其过去10年,中国实现了年均1.2%的城市化速度,成为全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政策导向下,中国滨海地区成为中国城市化最活跃的区域。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先后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部署吉林图们江合作开发区域、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广东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规划或“改革单元”,使滨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吸引外资最多、经济总量最大、对外影响力最大的区域。

    据新华网援引新浪科技的一篇文章表明,世界上的很多城市以令人吃惊的开发速度不断发展壮大。在列出的快速发展的全球十二大城市中,我国的两大滨海城市——深圳和上海位列其中。今昔对比,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发展之快。

    深圳,昔日珠江三角洲东岸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以“深圳速度”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同时也可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现在的深圳已经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国际新兴大都市,拥有1200万人口。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十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金融业GDP居全国之首,税利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上海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上海港货运吞吐量居全球之首。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的人口超过2000万。

    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而在1978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仅60多亿元。“十二五”规划中,“沿海”又定位为我国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一条重要纵轴。

    历史上一直依托于农耕文明发展至今的中国,在近几年间高度重视海洋经济,逐渐形成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完整链条。

中国滨海城市面临的环境承载力问题

何为环境承载力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时代。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土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等现象的出现,许多自然资源枯竭、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等全球性问题陆续爆发,地球的承载能力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先后组织国际范围的承载力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正式提出,承载力被认为是它的一个固有方面并与之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与其它知名的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一起发表了《经济增长、承载力和环境》,在学界和政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此后,承载力逐渐被引用到城市生态学研究中。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注重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重点考虑以下三个角度:

    容量,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
阈值,在维持环境系统功能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整个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能力,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中国滨海区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表现在两个突出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和地质环境风险。

中国滨海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滨海区域环境总体质量不容乐观。沿海滩涂湿地和红树林均遭受严重破坏,海底沉积环境受到污染,若不未雨绸缪,必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滨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滨海区域环境质量的退化,已成为滨海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这一问题正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沿海滩涂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它具有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降解环境污染、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因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然而,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开发致使海滨滩涂湿地累计丧失约219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严重破坏了湿地景观。

    红树林素有“海底森林”之称,是珍贵的生态资源。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岸功能,对维护海岸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生产力至关重要,并能减轻污染、净化环境,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近年来,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我国红树林面积已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红树林的生态状况令人堪忧。1998年,广东省南澳县和深圳等地海域先后暴发大面积的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专家认为,赤潮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红树林的大面积减少。

    此外,赤潮的发生与海洋污染有直接关系。沉积物和与海底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海底地质和沉积物搬运过程的强烈影响,成为难以治理的污染源,长期污染着滨海区域环境。海底沉积物污染又通过食物链污染海产品,危害着人民健康。而且,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会污染供饮用的沿海淡水层。由于污染,我国一些海域海底的海草出现退化,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近岸沉积物污染问题突出。我国滨海区域的主要污染源为入海河口污染源、直排口污染源及近岸海域污染源。研究表明,重金属、放射性废物、有机物质及营养盐在沉积中聚集并随沉积物运移,产生二次污染,并已危及人类健康、安全、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可以预见,滨海生态关键区的丧失,必然导致滨海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水产资源及一系列相关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丧失或削弱,以及污染加剧、海岸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中国滨海区域的地质环境风险

    有调查表明,海岸侵蚀、港湾河口淤积、海平面上升、沿岸土地盐渍化、海咸水入侵地下淡水层、沿海地面沉降等缓发性海洋地质灾害,目前呈恶性发展趋势。

    这些灾害在滨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更为严重。我国70%左右的沙质海岸和大部分处于开阔水域的泥质潮滩均存在着海岸侵蚀现象,河口淤积问题已经涉及到几乎所有的重要河口。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带来多方面的严重影响,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加重了滨海区域的自然灾害。沿岸土地盐渍化是风暴潮海侵、海平面上升、沿海地面沉降的必然结果。海咸水入侵地下淡水层,严重破坏沿海地区的平衡,直接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目前,沿海地面沉降已成为沿海地区许多城市的重大问题。继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之后,河北沧州,浙江宁波、嘉兴,广西北海等中等城市也很严重。此外,近海海底滑坡、风暴潮和风暴浪每年也给我国造成近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如何防止和减轻区域地质环境风险是中国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

中国滨海城市发展面临的又一个权衡

    中国滨海城市走向“先进”和“繁荣”的历史进程中,面临过一次又一次的权衡和抉择:战略布局的权衡、资金来源的权衡、人口制度的权衡……。如今,环境承载问题逐渐凸显,这将是中国滨海城市发展面临的又一个战略权衡……

中国滨海城市发展的时代机遇

    新的五年规划中,国家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些都预示着,中国滨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空前的利好机遇。

中国滨海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

    未来10-25年是中国城市社会面临的社会整体变迁期。这期间,中国将有5-6亿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与地理变迁之一。这一变迁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人口流动、土地合理利用、区域整合、生态系统维持、环境保护、清洁发展等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随着城市化的深化,呈现出由小到大,由隐性到显性,由局部到区域发展的态势。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解决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但目前来看,城市管理者对相关问题的准备似乎并不充分。

中国滨海城市发展面临的战略权衡

    一方面是时代所赋予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是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挑战,中国滨海城市发展之路究竟在哪里?“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 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在滨海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全程进行城市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合理分析和论证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进而采取措施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滨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决策方式,也是中国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努力的领域。

    环境承载力,新时代下,中国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战略权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