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浅内街区再生:核心区边缘更新比新城开发更集约高效
时间:2025-07-10 08:54:28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陈 述 伍润楠 
在全球城市竞争时代,面对土地资源稀缺与效率的压力,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空间开发模式。浅内街区——那些在高能级城市核心区边缘,因空间遮蔽、功能衰退或产权碎片化形成的低效衰败孤岛,蕴藏着巨大的再生价值。聚焦浅内更新,而非“摊大饼”式新城开发,不仅是对核心区集聚效应的深度延展,更是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激发城市内生动力、塑造独特场所精神的集约高效之路。
 
一、新城开发模式效率困境与浅内街区的沉睡价值


新城开发惯常远离成熟中心“白纸作画”,看似提供了广阔空间,实则面临严峻的效率挑战。巨量基础设施投入形成难以回收的沉没成本。分散的布局削弱功能协同与规模效应,稀释单位土地经济密度与社会活力,更蚕食宝贵的绿色生态资源。

与此同时,毗邻核心区的浅内街区却常被忽视。它们坐拥核心区辐射圈的黄金区位资源和拥有相对成熟的基础设施骨架,却因三大困境沦为低效资产沉淀区。一是空间遮蔽。被核心区巨型建筑或者核心区外围的高大基础设施物理遮挡,区位优势消解,空间价值长期被低估;二是功能衰退。原有低端业态凋零,空间陈旧破败,难以承接核心区外溢的高端需求;三是产权碎片化。地块权属分散复杂,“反公地困局”导致交易成本过高,阻断存量资产向资本的转化路径。

浅内街区的沉睡,本质是城市最珍贵的“存量资源”未能转化为“增值资产”。其价值的重获,亟需创新更新思维与制度设计。
 
二、价值思考:浅内街区开发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空间配置模式


浅内街区的再生,是一种高效率、可持续、集约化的空间配置模式,其生态与经济优势无可比拟:

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守护绿色边疆:对浅内街区的深度挖潜和向上发展,将城市增长严格限制在现有建成区范围内,从根本上遏制了“摊大饼”式扩张。保护城市外围广阔的生态资源免遭开发破坏。

创造人本步行环境,提高区域价值:紧邻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结合高密度的混合功能开发,使居民的工作、生活、服务需求能在极短距离,甚至步行距离内解决。丹佛第16大街的更新实践表明,续步行空间有效提升区域价值。

提升空间配置效率,节约基建投入:浅内街区更新无需像新城那样大规模新建基础设施骨架。这显著降低公共财政投入,缩短建设周期。东京品川站周边区域的复兴,正是依托其作为核心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实现价值倍增与能级提升。

激发区域创新火花,提升经济活力:紧邻核心区,使浅内街区天然具备与核心区高端要素便捷互动的优势。通过植入创新工场、特色商业、高品质租赁住宅等感性功能,高效承接核心区溢出需求,形成互补产业链。这种“核心区+边缘创新生活区”的组合,远比孤悬的新城更能激发创新火花和提升经济密度。旧金山使命湾的成功转型,便是将核心区边缘的废弃工业区更新为集生物研发、住宅、商业于一体的活力新区,激发区域城市创新。

 
三、范式重构:浅内街区再生的三维跃迁


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早已洞察:“城市的成功在于其能够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浅内街区的再生,正是将核心区强大的集聚能量,通过精密的规划与更新,向周边有机疏导与强化的过程。它代表着一种城市核心区更新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一是从遮蔽到赋能。将物理遮挡转化为垂直空间互动界面。上海苏河湾这片紧邻外滩核心区的区域,曾因高层建筑遮挡与滨水空间割裂,沦为阳光与视线的“阴影地带”。其更新打破传统平面开发思维,通过“垂直城市”理念重构空间。在保留历史建筑基底基础上,搭建多层空中连廊串联建筑群,形成立体步行网络;利用高层建筑裙楼打造“垂直商业体”,将地面街道功能向高空延伸。改造后,苏河湾不仅成为市民与游客的观景打卡地,还吸引了众多艺术机构与创意企业入驻,实现从被遮蔽的边缘区到城市立体活力枢纽的蜕变。

二是从孤岛到枢纽:通过地下轨道超级节点重构区位价值。东京涩谷站周边区域曾因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交汇却缺乏整合,导致地面交通混乱、街区功能分散,形成城市核心区边缘的“交通孤岛”。2012年启动的“涩谷未来之光”项目,以地下空间为突破口,将地铁与铁路线路换乘枢纽一体化设计,打造地下商业、交通、休闲复合空间。地面高层综合体通过下沉广场、自动步道与地下枢纽无缝衔接。这种“轨道+TOD”模式不仅大幅缩短了通勤时间,更重塑了区域经济生态。如今,涩谷站周边区域聚集全球时尚品牌旗舰店和科技公司总部,成为全球轨道交通驱动街区更新典范。

三是从记忆到货币:文化资产经NFT化确权进入全球交易市场。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巴特罗之家,作为高迪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长期面临客流饱和、保护资金紧张和文化传播局限等问题。为突破困境,巴特罗之家管理方推出数字艺术作品《巴特罗之家·高迪的意识世界》,让百年之前的建筑瑰宝再次走在了艺术节的前端。巴特罗之家也成为第一个采用实时NFT形式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借助NFT的区块链确权与全球流通属性,将固化的建筑文化产权进行数字化拆解与重组,创造了可量化交易的“数字空间权益”,缓解了保护资金压力,更吸引了大量海外年轻群体关注,并提升了文化IP的“社会价值”。

 
四、制度破冰:产权整合与开发权转移的创新工具箱


破解产权碎片化“反公地困局”,是激活浅内街区沉睡资源、实现其高效资产化的核心前提。浅内街区蕴含巨大潜在价值,但分散、复杂的微型产权结构严重阻碍了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和规模化资产运营。需超越传统、僵化的行政征收模式,引入市场化工具与金融化机制,将固化空间资源权益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资产,打通“资源—资产—资本”的价值转化通路。

一是设立浅内街区更新信托(SIBT),以受益权证置换分散产权机制设计。六本木HILLS更新项目中,开发主体森大厦株式会社创新采用“不动产证券化+信托与REITs配合”模式,成功破解产权碎片化难题,实现区域价值跃升。项目遵循“更新前不动产价值”与“更新后不动产”等价交换原则分配原权属人利益。面对开发阶段土地价格暴跌的困境,森大厦株式会社新增规则,设置约2.2万平方米的五层物业共有层,150位原始权属人以持有土地入股的方式共同持分该共有层,并采用整体信托委托管理出租模式。权属人凭借信托受益权,可分享物业出租收益,既保障了原权属人权益,又实现了产权有效整合。六本木HILLS的实践是典型的“空间设计+金融工具”驱动城市空间资源向空间资产和空间资本高效转化的范例。

二是跨地块开发权转移,允许将历史建筑未用容积率转移至新建塔楼。百老汇作为世界戏剧艺术核心地带,分布着大量历史悠久的剧场。为平衡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纽约市创新性设立“剧场特区”,突破传统相邻地块转移限制,允许历史剧场的“上空权”在特区内自由交易。政府将30多个剧场列为历史保护建筑,赋予其开发权转移资格,并简化审批流程,根据交易体量制定差异化审批要求。此外,明确规定剧场在转让“上空权”后,仍需保持演艺功能,确保文化业态的延续性。百老汇的实践是“空间权益市场化配置”的典范,完美诠释了从“底线型资源保护”向“目标型资产增值”的规划设计范式转变。

 
五、结语:迈向紧凑、高效、高感性度的都市未来


浅内街区的再生,绝非小修小补,而是关乎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增值”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它代表着一种更智慧、更集约、更人性化的城市发展哲学:将宝贵的资源精准投入到区位优越、潜力巨大的核心区边缘地带,通过功能混合与场所营造,高效延展核心区集聚效应,满足市民对于便捷、活力、认同与独特体验的“高感性”需求,将低效空间资源转化为高价值空间资产。

巴黎左岸的辉煌转型,已为全球提供了“核心区边缘低效地带”深度再生的最佳注脚。它证明,将这些“一步之遥却光芒被掩”的孤岛唤醒,不仅是对土地资源最集约高效的利用,是遏制蔓延、保护生态、降低排放的可持续必然,更是重塑城市活力、满足市民“高感性”需求的必由之路。
当浅内街区焕发新生,与核心区共同构成功能互补、资产联动的有机整体时,城市便能构建“资源—资产—资本”的可持续闭环,提供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都市生活。拥抱以空间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浅内再生,正是城市走向繁荣、公正与可持续的必由之路。让核心区的光芒,照亮其边缘的褶皱,让沉睡的土地上,新的“烟火气”升腾而起。

(陈述系广东省委党校城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伍润楠系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