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在城望乡,我们向往乡村的什么?
时间:2021-08-31 20:48:12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陈红艳 

  在大城市生活,累了,倦了,想慢下来,回到乡下过田园生活。过一段只闻花香,不谈悲喜,喝茶读书,不争朝夕的生活。



  这是很多人眼中的乡村。活在世外桃源,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仙境童话。居住的房子要有设计美感,屋里装修的简洁大方,前院种花后院种菜,一猫一狗相伴左右,悠哉的躺在院子里的躺椅上,逗猫逗狗,享受惬意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就像海子诗中描绘的那般: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他们对于乡村的向往,来自于书籍、电影、电视、网络,来自于一场旅行,来自于看不到的和相信的美好当中。



  可是现实中的农村,怎么可能是他们臆想的这样。很多农村的交通不便利、生活物质的穷匮、衣食住行的条件差,不是仅仅依靠单纯的喜欢就能克服的。这里不同于城市,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和消遣方式,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提到,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其实,从乡村看到的,正是“从乡村”理解真实中国。


  不久前,在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生态农业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的带领下,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农业建设者刘彦博、王有澜,浙江众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运营部副总经理杨佳盛等一行人,考察了温州永嘉县茗岙村,看到当地的生活状况,绿色生态,对于乡村振兴有了感性的认识。


  同行的90后年轻人展开了一场讨论:你愿意来农村吗,愿意在农村生活吗?

  王有澜:在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中自由地呼吸,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由生活是我所向往的。但是连上个厕所都比较麻烦的地方,我不愿意去住。我喜欢江西婺源这样的地方,和城市差不多,生活比较便捷,配套设施齐全,又能看到青山绿水,又有乡村的宁静。

  杨佳盛:我跟朋友喝酒吃饭聊天的时候,对以后的事情都有商量过,几个人退休之后去山里盖几间房一起养老,大家有事没事出来钓钓鱼,打打牌,我对乡村居住是这个想法。

 刘彦博:我对去乡村住倒是没太大感觉。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因人而异,像四川那边去过东乡镇,当时的镇长招商引资就很有干劲。今天看到温州这边整个乡镇体系规划,也是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乡村里有历史文化、自然山水,乡村建设规划要有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固守成规。

  从这几个90后对乡村的感受来看,农村脏乱差,生活不便利,配套不完善,没有商业可逛,缺乏娱乐项目,是年轻人不愿意来农村生活的主要原因。年轻人性格热情,比较向往外面的世界,深夜里依然灯火通明的市区和静谧的乡村,更是让夜生活丰富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城市。

  从这个现象反映出很多人向往乡村生活,是因为生态环境好,而不愿意真正生活在乡村。虽然现在城镇化发展很快,但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差距太大,农村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有一天,城乡差别变的很小,在大城市工作的60后、70后愿意退休后到农村去生活,90后年轻人也愿意来小住一段时间。因为,无论城里青年还是农村青年,都一样喜欢原生态的田野,青山绿水和看得见的乡愁。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蔡义鸿表示,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无序、盲目、低效的,没有相应的规范去指导或约束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乡村选址和格局,是农耕文明最好的遗产,应该通过精细化的工作把这些宝贵的资源挖掘出来,并宏扬光大。

  谈到乡村振兴,蔡义鸿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我国整体上缺少好的乡村规划设计师。城市规划建设存在千城一面现象十分突出,所以更担心未来农村的千村一面问题更突出。农村过去有乡贤,他们懂文化,讲风水,按照半山半水规划设计建设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应该怎么规划建设?比如许多乡(镇)村都有一条公路穿村而过,在道路两边都是商铺、饭馆等,之前车辆少还可以接受,甚是繁华。但如今车流量很大,安全、噪音和尘土飞扬,人们只是匆匆路过,商铺、饭馆的生意萧条,从而逐渐地空心化。像这样的乡(镇)村道路我们能不能绕道通行?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并解决之。

  第二个层面,就是人们的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你喜欢乡村的宁静,但是你真的要脱离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吗?你在乡村愿意待多久?一个礼拜或者一个月会觉得比较新鲜,真正要在乡村生活、工作的话,乡村还要有适当的商业、文化配套设施。

  但是,如果乡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去迎合,那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挖掘出每个乡村自身独特的特色,这个特色可以是民族的、民俗的、生态的、传统的、地理的、气候的甚至是荒野的这些独树一帜的内涵。由于乡村的环境承载力不如城市,这就意味着人们要充分地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当地乡贤的积极性,发动村民共同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比如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保持环境的整洁、干净、卫生。尽量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传统建筑、历史风貌,让它传承下来,焕发出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农村可能和你想象的有差距,但这是真正的农村状态。近几年乡村环境治理已经好很多,原来有些乡村你真的都进不去。但是当你走进村庄,站在山顶往下看,草木青翠碧绿,花儿浓郁芬芳。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脾,你会发现小村庄非常美。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生态农业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乡融合智慧化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刘首文说,“面对城市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 相比之下,乡村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所以我们要深入到农村,要脚上沾泥巴,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很美。但当你发现它不美了,就要在未来的建设当中去调整去规划。”

  农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状态?一方面,自然村落的美,说明农村的选址也不是随便选择,要生活方便,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知道怎么住的舒服。

  为什么说中国的农耕文化那么美?因为中国是东方文明,中国是以种植业为主,还有村落的意识,大家集聚而居。而西方的村落是以游牧为主,是逐草而居,比如像我国的内蒙古地区。这是东西方文明的出发点,但是殊途同归。



  文明的发展一定会有交流,就是我提出的产业、区域、文化的“三个融合”。刘首文指出,现在尤其是科技在发展,人类也在进步,首先它有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那么我们该怎么保护乡村文化呢?在刘首文看来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乡村文化要在活化过程中加以保护,并不是排斥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是要将它的文化符号传承下来。

  乡村的历史文化它所承载的美好,就像记忆深处的一道光,时常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被点亮。

  刘首文感慨道,我对乡村就有很多感情,估计就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吧。烟火、炊烟是乡村独特的味道。“小时候在南方看社戏,在北方和小伙伴看电影,看花鼓戏,这些都是我乡愁的一部分。乡愁甚至在成长过程当中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记。”



  为什么现在有的年轻人还愿意回乡务农?他们希望通过务农进一步提高自己未来的生活品质,可能自己也意识不到——其实这可能就是乡愁!这是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最朴素的一种表现,实际上,也正是他们童年时代相处的一种记忆。

  刘首文进一步深化了对“乡愁”的理解,年轻人回乡扎根,不是像老一辈那样种田,不是拿牛犁地,而是要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科学种田的知识、技术和装备,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刘首文强调,“乡村的未来属于新型智慧化农业。”



  “我们把新技术传授给年轻人,让技术在乡村落地生根,形成有规模、有市场的新的农业生态。只有这样,年轻人才扎得下根,才能赚到钱,才能不用外出务工。未来,在这些年轻人当中一定会诞生新生代农民,依托高科技进行生产,在这里发展自己的事业。”刘首文表达了自己的希冀:只有新生代农民的不断创新,勤劳致富,进行更加有序高效的生产生活,乡村振兴更将指日可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近年来,村庄人口老龄化、房屋空心化、土地荒芜化等乡村凋敝现象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城乡平衡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的严重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