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都社论:中国奶业要有竞争力就不能自降标准
时间:2011-06-27 10:32:33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的争论再度成为焦点。6月25日,卫生部网站刊发农业部、卫生部两部门专家答疑,文章透露,农业部正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卫生部也正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官方回应生乳标准被企业绑架说法》,可是读了几遍全文,也没弄明白“回应”在哪里。先前媒体质疑称,参与“新国标”制定的多数专家都是乳企代表,从而导致“新国标”更多反映了企业的意志和利益。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说,“新国标”由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并由各部门推荐近70名专家组建了专家组,(小组)广泛征求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根本不谈要害问题,这也能叫“回应”?

    缺乏起码的真诚“回应”的态度,专家“答疑”的效果只能让消费者的疑惑更加扩大。针对乳蛋白含量和菌落总数门槛均降低的问题,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一位教授级高工称,这是生乳的指标,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去年新国标争议声中,工程院某院士也曾经安抚民众少安毋躁,声称“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影响消费者所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这真是专家不说我倒明白,专家越说我越糊涂了,心智稍稍正常者恐怕都无法想象,原料乳的指标既然都如此之低,用其加工为成品供消费者饮用,指标又能高到哪儿去呢?

    不客气地说,在一年多的乳品“新国标”的争议中,一些专家扮演了远非光彩的角色。无论是所谓“保护奶农利益论”,还是“无碍健康论”、“国情论”等被舆论驳斥得体无完肤的观点,均出自于专家之口。而更让人寒心的是,这些专家多数来自于对食品安全监管负有责任的权力部门。在从来就缺乏自律精神的食品生产企业那里,较高的行业标准未必一定得到遵守,但低标准则一定会让其更加堕落,这是谁都可以预见的后果。公众实在难以理解,在当下食品安全的弦貌似越绷越紧的背景下,相关部门为什么会出台如此低的标准,而且为辩护喋喋不休?难道这些专家们还嫌中国食品行业闹出的大事不够多吗?

     生乳分级标准当然是值得去做的,分级以后,有意愿有能力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高品质的牛奶,这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但这里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前提,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仅止于“无害”。牛奶的质量级次再低,也应该保证安全和营养。仅仅“无害”肯定不能成为牛奶的一个标准,因为它在消费者付费以后,不是一个喝了等于白喝的东西,否则厂家为什么不直接灌水而要把它称为“牛奶”呢?如果缺乏这个基础,生乳的分级标准有被扭曲的危险,可能导致不具备牛奶基本品质的东西也贴上了“牛奶”的标签,只是级次低一些罢了。

    面对乳品“新国标”争议,有媒体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奶业振兴,不可能靠降低标准扶持,只有高标准才能提升竞争力。”话说得再恳切不过了,但或许不过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综观乳企在本轮争议中的表现,不得不让人怀疑经过三聚氰胺折磨的乳企是否真把“竞争力”放在心上。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无非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既有只能喝国产奶的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有精心呵护乳企的监管部门,更有处处为乳企当“说客”而且掌握相当话语权的一批专家。但请注意,消费者终究会成熟和壮大起来,到那时他们不信忽悠,且具备一定的购买力,又准备如何收场呢?难道继续把玩一张“支持国货”的悲情牌?

    不能如此自降标准,中国奶业才可能有竞争力,更不能自降标准后还振振有词。如此下去,消费者就会用拒绝购买来回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