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心不等于包办 独立不等于距离
时间:2018-08-20 11:39: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吴云青 
       日前,认识的一个准大学生问我:当年你上大学的时候,家人送你了吗?无独有偶,当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了一篇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号的文章,题为《家长送新生上大学被拒:请允许父母最后一次把你当孩子》。看来,家长送不送,是不少准大学生十分关心甚至发愁的问题。

  家长送还是自己去,对孩子来说,纠结的原因总在“独立”二字上。那些不想让家长送的孩子,有的是“想独立”,有的是怕别人以为自己“不够独立”。报到入学,成为正式的大学生,被很多孩子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成人礼,诚然是“开始学着独立”的好时机,但应该先理清一个问题:什么是独立?

  细分开来,独立可以分为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生活自理的独立等等。大学生就不谈经济独立了;一个人背井离乡赴学校报到,确实能体现至少在生活自理等方面的独立,但那些家长陪伴报到的新生,除非是让家长搬行李、排队、东奔西跑而自己当“甩手掌柜”的,也很难判断他们就“不够独立”。

  一些家长与高校少有交集,借着送孩子入学的机会看一看,一边感受氛围一边权当旅游,是十分自豪而珍贵的体验。特别是学校离家远的,家长也想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后在家思念孩子的时候,便有更真实贴切的背景。一些孩子给送学的家长当“导游”,借互联网App的便利运筹帷幄、妥帖安排,让家长无须多操心,他们难道不够独立?

  家长关心孩子不等于就要包办一切,孩子开始学着独立,也不等于就要刻意拉开距离。一个准大学生是否初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不是看他是否有家长陪着报到,更多是看他能否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理解并体谅家长的心愿和能力,并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推给家长。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走上社会之后——有的年轻人以“独立”为目的刻意远离父母,却一有麻烦就向父母求助,还有的人与父母分开住,却定期把脏衣服拿去给父母洗……距离有了,“独立”在哪里?

  说起来,那种以“独立”为名鼓励年轻人远走他乡的劝导,不但容易偏离“独立”的本质,有时也会给人带来遗憾。志在四方固然豪情万丈,但背井离乡应当是为人生打拼的代价,而非目的。奋斗条件好的,可暂从之;如果条件都差不多,何必滞留远方?

  网上最近流传一张“A4纸”,把人生900个月画成一个30×30的表格,每过一个月涂一格,可以直观地看到人生际遇所占的时间比例。假如父母50岁,与他们一个月见两次面,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就填不满一行格子;假如一年见一次,那么你们能拥有的只有区区一个格子。希望所有与父母只拥有一个格子的子女,是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事业而做出如此牺牲,事出不得已,而非无谓的分离。

  我告诉那位准大学生,当年家人来送我了,来了不少人呢,他们参观了学校,在周边玩得很开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