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熊孩子”出没与好妈妈的教养
时间:2018-07-02 10:24:19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罗 娟 
       好妈妈不经意的善意与克制可能塑造着下一代的灵魂,而溺爱与放纵也在摧毁着下一代的身心。如果妈妈护短,“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我不需要遵守规则,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教育得法、得当就会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懂得不妨碍他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知道做了错事应当负责。

  最近两则有关教育的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是“熊孩子”在电梯里小便,妈妈让小孩写了一份检查,发到业主群里给大伙道歉,并且每天由孩子父亲监督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一则是两个小孩抢玩具,一名妈妈加入战斗,连续掌掴对方小孩。

  教育“熊孩子”的妈妈获得了从业主群到网友的集体点赞,被称为“教科书式的教育”,另一位妈妈则不仅被警察“约谈”,还被一致批评“以大欺小,教出来的小孩也不怎么样。”

  人们对现实中“熊大人”教育孩子不当的愤慨,代表着我们在教养上的一种迷思:曾经的文明古国,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对好妈妈教育方法的美誉代表着我们在道德水准提高上的一种期待:好的家庭教育能拉高社会文明程度。

  好奇心强、淘气顽皮、求知欲和探索欲强烈,对正值热切与世界联通的孩子来说,并不稀奇。但如果好奇没有规则、顽皮不守规矩、探索意味着破坏公共秩序,就是“熊孩子”了。每每孩子犯错,周围的目光都会聚焦于家长会怎么做。是替他辩解“孩子小,别跟他计较”,还是对孩子进行管束教育,严肃纠正其错误,是一道妈妈必答题,妈妈的智慧与教养影响着孩子成长成人的质量。

  梁晓声曾这样概括“文化”二字: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现在这个标准被很多人用来解释教养。通俗地说,教养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遵守社会道德。

  家庭教育是教养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谈吐,大多是从家庭中观察和模仿而来。好妈妈要让孩子习得好教养,更多的要靠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在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礼让老人先行,也可以是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跟被打扰的人说一声“对不起”……

  黄昆岩教授在《谈教养》中开篇明义:教养没有清晰的轮廓与外貌。他引用一位19世纪英国诗人的诗,用“风”来比喻教养:你和我都没有见过风,但是当树叶在树上哆嗦的时候,风正和我们擦身而过。

  教养的“风”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中,好妈妈不经意的善意与克制可能塑造着下一代的灵魂,而溺爱与放纵也在摧毁着下一代的身心。如果妈妈护短,“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虑后果,也不需要遵守规则,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教育得法、得当就会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懂得不妨碍他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知道做了错事应当负责。

  毕淑敏说:“教养是细水长流的,具有某种坚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后天养成的品质,养成后深植于我们的骨髓。展现教养等于展现灵魂的模样,展示社会的文明水准。

  我相信,多一个有教养的好妈妈,就会少一个不懂规矩的“熊孩子”。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