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行善不孤单就是最好鼓励
时间:2018-01-12 11:04:5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珊珊 

    近日,在河南开封,市民张先生在外卖平台上订了50份热粥,注明送给路边除雪的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他一个人的好心,很快引发了一连串的好心:商家给订单加了量,接单的送餐员把订单分给10位同事送、少挣配送费也要及时把热粥送出去,外卖平台退还了粥款还奖励张先生500块钱。一人行善、众人接力,这个都市传奇,给凛凛寒冬添了融融暖意。

  这个故事背后有一个道理:人是社会性动物,善行,很多时候是会引发效仿的。张先生是1,后面爱心的加码就是一个个0,如同一道射线,始于小小善意的端点,而后在众人助力下延续、辐射出去。

  善行能传染,恶行也是。社会管理上也有一个破窗效应:建筑物上一旦有一个窗子破了没人管,很快其他窗子也会被打破。排队时候有几个胡乱插队的,大家就开始推搡拥挤,再不甘心老实排着了。孔子就特别痛恨“始作俑者”,咒骂他“其无后乎”。

  既然都传染,那么,慎其始,就是必须的。恶念一有冒头,就要赶紧制止,别等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善念一有萌芽,就要加以呵护,就像在风中点蜡烛需要用手护好一样,让这点善念明亮壮大起来,照亮周遭世界。

  善念为何还要呵护呢?因为它往往具有利他性,需要行善之人让渡资源、时间、精力等等,要付出一些成本。虽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带来的心理感受很棒,但是,毕竟是一种文明驱动、超我行为,不是饿了吃饭、渴了喝水这样的本能驱动,一犹豫,或者稍有顾虑,就过去了。看到环卫工人在冰天雪地里辛苦,相信很多人都会涌起怜悯之意,也愿意做点什么,可是,真去做的,就少很多了。

  呵护善念,需要自己下修身功夫。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更需要社会助推,营造好环境。“德不孤,必有邻”,转过一层说,德有邻,更不孤。试想,旁边坐着一帮说闲话的、冷嘲热讽的,还是坐一群热心肠的、踊跃帮忙的,哪种更容易“孵化”好行为?

  要想人人都勇做带头行善的那个“1”,使他不孤单就是最好的鼓励。清除陋见陋习的障碍,努力跟进,加入善的大合唱,让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江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