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张祺:建筑、环境、人的共融与共生
时间:2017-11-20 09:50:34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崔 跃 整理 

81b534a02c3e21cdd8ef9cfb111e0304.jpg

  张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1年始,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人口,新的城镇化运动可能带来诸多的问题,也可能成为建立城市理想之乡的契机。塑造并倡导具有交通畅达的人口密度、有活力的公共场所、有特色的开放空间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的新兴城市街区,以加速稳定可持续的城市增长需求并且使得城市及其居民可以与自然邻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关注建筑与城市的相融关系与发展的弹性,为街区、城市及整个区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平台,是设计的重要前提。

  建筑连接着人类与环境,建筑、环境和人之间是一种循环的关系。建筑依赖于环境,人也依赖于环境,最后延展而融为一体,这是一个承载着人的多样需求的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的必要条件。每座建筑都是为实现特定功能,在特定的社会,特定的场所建造起来。而每个建筑所处的场所是需要环境中的人去体验、观察和塑造的。一个合适的边界区域将建筑物与它所处的环境连接起来,靠忽略环境因素或与所在环境相互冲突醒目的建筑物不都是或最终不一定是成功的。建筑绝对不是无序的、杂乱的个体,而是从属于一个街区,一个区域的格局,从属于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文化背影之中。

  布拉格面积496平方公里,因5个多世纪建筑遗产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市肌理在严整而有效的保护下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新的建筑物仍然有着充满活力的表情和弹性的跳跃。北京在元大都时期区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是它的十分之一。今天看来,我们早年对元大都整体的保护并不是特别理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协调性的保护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是近4平方公里大的一个片区,明年就120周年了。现在的北大实际上是美国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旧址。上世纪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北大校园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到了七八十年代开始兴建图书馆、理科楼群等。二十一世纪前后十余年内,北大新建了图书馆、百周年纪念讲堂等项目,校园建筑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高潮。在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既有校园特别是老校园的有机更新,已是迫在眉睫。所以我很欣赏埃迪·沙米尔-巴隆的观点:文物保护真正的意义在于保护某一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建筑。

  我先后在北大设计了百周年纪念讲堂、北大留学生公寓等建筑,最近未名湖畔设计完成了北京大学人文大楼。人文大楼地处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区,因此我们考证了镜春园的旧址,梳理湖面,复原一座四合院,保留全部古树,间置设计了中文、历史、哲学三个系的校舍。虽然建筑屋顶按明清样式,但是在限高9米的条件下,利用建筑的进深调整建筑脊部的轮廓线,建筑立面的比例、划分结合材料全新设计。地下一层全部打开,为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据老学长讲,当年梁思成先生指导清华的学生到燕园参观时指出,亨利·墨菲设计的楼有多处和中国古建筑并不相符的地方。我觉得中国的传统建筑,实际上一直在根据不同时代的条件和功能需求而潜在地逐渐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我也对北侧朗润园旁的建筑进行了设计改造,成为北大科维理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现在从圆明园的正门回望这个楼,与周边的环境十分协调,成为了很好的对景。未名湖片区建筑风格的整体把控及功能的改造利用,为校园的有机更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一个校园文物保护区内相对协调的片区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影像,对丰富一个校园、丰富一座城市的环境亦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我们在设计北大留学生公寓时,场地中保留了全部树木,在限高44米的条件下,利用顶部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建筑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北大承泽园,我正设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此区域为海淀区的文物保护区。这栋建筑地下三层到四层全部利用起来做教学空间,所有的教学空间都是结合实际使用功能来处理。建筑五栋楼间歇而置,利用台阶、水面与西山景色呼应,形成了建筑、环境及人的良好互动关系。

  北大肖家河住宅区幼儿园和托老所是我最近设计的工程。两个建筑用地面积小,但是要求极高。设计中利用地势的不规则边界,将幼儿园的不同场院进行合情合理的布局,将托老所沿边界红线有序自然展开,形成了东、西两侧互为观望的一组建筑。人最舒适的状态无过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带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建筑本该如此,当它能够体现出足够的包容性与人文关怀时,它就一定成为人的生活场景的一个部分。建筑环境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共融共生。

  我们最近在西绒线胡同刚刚竣工了一个工程。由于其位置重要,周边都是四合院,有着许多的原住居民。项目竣工后,得到很好的评价。我认为,这么大体量的建筑做为“客人”进驻后,居民不反感,成为和谐的邻居,那么这个建筑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在气质上和情感上成为营造这一区域的一种新的令人愉悦的积极的场所动力,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余下的一半。而接下来的评价将交给今后的岁月,可能10年,也可能50年之后,当这片街坊改造之时,如果这栋楼会成为一个“主角”,而得到与新邻居的协调,到那时这栋大楼才真正完成了它生命另外的四分之一。这就是建筑本身彰显出来的价值。   

ba583c171d6f6fc250dbdcfd6e1546fe.jpg

  建筑带给人们和环境的裨益,远不是一件被制造出来新颖的产品。追求具有强烈人文品质建筑与环境的自然法则,并融入建筑之中的方法与过程是建筑师重要的素养。这种文化力与环境的和谐精神才是永恒的价值所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