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大有可为
时间:2017-11-06 10:09: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11月1日分组审议了公共图书馆法草案二审稿。二审稿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这一条款成为多位常委会委员的热议焦点。

  据了解,我国一共有2852个县级单位,如果每个县都有图书馆,就有2852个县级图书馆,但全国目前2914所高校的图书馆比2852个县级图书馆的资源要大得多。绝大多数学校图书馆并不对外开放,而很多学校图书馆师生借阅的比重比较低,这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书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可以去书店买,可以到书摊淘,可以找朋友借,现在还可以更方便地从网上购。但是,这样得到的书籍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是很有限的,总不可能看中一本买一本,一口气把想看的书全部都买来。即便现在可以上网选购下载电子书,组建自己的“口袋图书馆”,可是且不说购买电子书同样花钱不菲,关键是大量的书刊、资料、典籍不到电子版,况且生硬的电子屏和温软的纸张感觉还是很不相同的,总是少了些许书香,再说也不便批注标记。

  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和阅读趋于即时化、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没有什么特色的普通公共图书馆渐渐门庭冷落、少人问津,处境日显尴尬。但是毋庸置疑,图书馆的那种特在的氛围和环境,以及它在涵养人心、培养读书习惯、助力精神文明创建、提升社会文化品位,以及专业学术研究中的独特地位,依然是无可替代的。

  共享最有力量,资源更是做成共享才能实现最大化利用。公共图书馆本来就是图书、知识等无形资源社会共享的一种形式,它的特质原本就是共享,将封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内的单位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是对图书知识共享的延续、拓展和深化。这样做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共享利用,是对许多拥有藏书优势和特色的内部图书馆的作用价值的再放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能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研究秩序的前提下,将它们丰富的图书资源对外开放,不仅不足为奇,而且值得点赞和鼓励。试想,书还是那些书,读到的人越多,作用自然越大。特别是对于当前那种阅读和钻研之风日渐式微,而铜臭和浮躁之气甚嚣尘上的不良风气,更有突出的净化作用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针对社会大众的图书馆是政府投入,但公共大学图书馆也是政府投入,只不过前者属于文化部门主管,而后者则是教育部门主管,既然都是政府投入,就都具有公益属性,学校图书馆也有必要向社会提供一部分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将闲置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起来。

  反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无非是出于校园安全或怕影响师生借阅需求等原因,要看到,现在很多高校校园都做到了对外开放,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便不成问题,只要高校图书馆加强管理,就不会出现影响校园安全、影响师生权益的情况。比如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在上课时间,就更多向社会开放,在节假日,师生更多呆在图书馆的时候,就尽量减少向社会开放,以达到“错峰开放”、资源合理共享的目的。

  学校图书馆对外免费开放,能够避免资源闲置,有利于资源共享,这也能体现高校有容乃大的气度,是利民、惠民之举,能让大学为社会做更多贡献。这并不会影响高校图书馆继续做一个“安静的象牙塔”,反倒能让高校图书馆这一“象牙塔”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与积极作用,让高校图书馆更接地气,肩负更大的文化使命,尽到更大的文化抱负与社会责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