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个城市的生活无法“假装”
时间:2017-07-25 09:11:14  来源:新京报 

    据说,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这两天都很“激动”,因为有人说他们是“假装在生活”。这几天,一篇题为《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但从题目来看,实在是想像不出来,一个超特大城市、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这到底是怎样一幅场景?这样的结论,也确实让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情何以堪。

    北京人没有人情味、北京是外地人的北京、老北京人回不到老北京——句句惊心的背后,其实不是北京人的“假装”,而是作者“去北京”情绪的一种喧嚣。

    人们走进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与乡村、大都市与小城镇,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工作、生活状态,人情世故方面的差异是显然的。如果要把不能“来去接送、全程陪同”归结为“没有人情味”,那其实这个状态远非北京所独有,而是所有大都市的共性。这不是北京人在“装”,而确实是来客不知都市的“大”。

    究其根源,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由“本地人”和“外地人”集聚而成。每一个市民,无论新、老,都是不断被城市化的。就像不能以“会不会京腔国骂”作为认定北京人的标准一样,也不能以各个文化场所人员的构成去判断,北京是谁的北京。实际上,北京是全体北京人的北京,也是全中国的首都。

    城市的活力就在于其绵绵不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皇城文化、草根文化、商贾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错,是北京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谁都有一个记忆中的故乡。不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是特定的人群,而是所有人的故乡概念都既在“沦陷”又在“生长”。就如现在的北京,老胡同肌理、故宫,是老北京的象征;鸟巢等则是新北京的标志,它们共同构成这座城市有机的整体。

    其实,《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让人关注的,有其概念上的混淆,也在于其立论上的误导。它吐槽北京的“大城市病”、拥堵雾霾高房价,认为这让北京离生活便利的和谐宜居之都越来越远。它尽管没有直接呼吁大家逃离北京,但是它对“追梦成功”与“追梦无望”群体走向的描述,以及“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的定性,也足够耸人听闻,并惹人反思。

    一座城市的生活是很难“假装”的,就像我们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不过,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人们接受的肯定不仅仅是目前的“苟且”,更是为了迎接城市的“诗和远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