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棚户区改造要“数量”更要“宜居”
时间:2017-05-27 09:04:04  来源:凤凰评论 

    5月24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传出消息,过去8年通过棚户区改造,已有8000多万住房困难民众“出棚进楼”。

    会议要求,针对目前一些地方棚改推进难度加大、配套建设滞后、融资困难等问题,要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和地方责任,加大督查力度,管好用好棚改专项资金,完善水电气热路和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提高入住率。

    棚户区改造是李克强总理大力推动的民生工程,在各方努力下,棚户区改造连年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棚户区改造的成绩毋庸置疑,但也要看到,棚户区改造在高速推动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是,之前一些地方在推动棚户区改造时,比较重视的是能直接体现政绩的数字,包括开工率、建成率等等。但建成的安置房是否宜居,民众愿不愿意入住,居住质量是不是令人满意,却被一些地方官员忽略了。

    此前媒体就报道,贵阳市人大曾就当地棚改进行过专门调研,发现一些安置小区路网、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市政设施不完备,交通、商业、医疗、学校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水平不一,导致各地政府实施的一大批棚户区改造工程,民众口碑不一。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棚户区改造模式倘若流于粗放,既不利于棚改的深入推进,也难以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点出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注意。

    棚户区改造,让民众搬进新房子,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棚户区改造最终要提升的是民众生活品质和环境。

    一个安置小区建得质量再好,小区环境再优美,但小区围墙之外一片荒芜,行路难、坐车难、买菜难、上学难、就医难……这样的安置小区实际上成了城市中的孤岛,其生活质量未必比之前的棚户区高多少。

    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应当先行,绝不能等到人住了进来,民众抱怨之后,再临时抱佛脚,去完善各种设施。

    作为政府部门,需要把姿态放低,站在动迁民众的立场和角度,听取他们的呼声,想尽办法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让棚户区改造实现“宜居”,政府要多想办法,除了重视配套设施建设之外,对民众实行货币化安置,让民众可以自行选择到生活便利的区域买房居住,也是可行之策。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到,在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市县,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

    此外,对棚户区尽量原地改造,原地安置,这也是确保民众生活品质的好办法。

    其实,有的地方在棚改时,把当地民众“一刀切”赶到城市偏远区域,这对他们并不公平。

    如果有条件,原地改造,原地安置应当是棚改的首要选择,如此一来,民众既提高了居住质量,又能保证所能获得的公共服务不缩水。从这意义上说,未来,要改变一味大拆大建、“一刀切”异地安置的棚户区改造模式,可以尝试渐进式更新的模式,通过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入居民参与,实现棚户区域的改造和复兴。

    总而言之,棚户区改造要“数量”,更要“宜居”。体现棚户区改造成效的,不是光鲜的政绩数字,而是民众的口碑。官员把民生真正放在心中,而不只挂在嘴边,棚户区改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