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统一招录标准才能导向教育公平
时间:2017-03-28 14:35:5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王庆峰 

    近日,清华、北大、人大等全国重点高校陆续公布今年的自主招生简章。清华招生负责人表示:“提高农村生源比例、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是清华大学近年来在招生工作中的重要导向。”

  提高农村生源比例、中西部招生比例,主要考虑因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寒门之下难出贵子。表面上看,这类做法很容易引起共鸣,比如两类生源更不容易、更少机会,适当倾斜和照顾是可行的。但是,提高一个省份或地区的招录比例,势必以牺牲其他地区的竞争名额为前提。而且,经济学告诉我们,改变竞争形式可能导致更多的交易费用,这类做法对于寒门学子反而是不利的,假设东西部的两名学生同样优秀,如果优先录取后者,那肯定就有人想办法把自己变成这两类生源。

  真正的高考教育平权,应该有两个标准:一是分数(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前者很好理解,搞素质教育没错,但还是要以分数为衡量标准。事实证明,一旦引入高考加分、特长招生等标准,可能一些关系户更容易获得加分、享受特权;同样,在招录标准上按照不同省份确定录取比例,只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就如同高价获取学区房一样,假如“高考移民”能提升录取概率,能把户籍换成北京上海的人,就同样能钻中西部、农村生源的空子。那些真正的寒门学子未必会意识到,自己上大学的机会可能更少了。

  还需要看到,很多人对真正的寒门学子报以同情,通常都有一个隐性前提,即对一些省市的高录取率觉得不公平,而这要归因到按省份分配名额的录取标准。当前,部属高校一般由中央财政承担,大家都是纳税人,既然花全体纳税人的钱,分配录取名额的时候为什么倾向于本地人?这是因为部属高校通常会和地方政府搞“省部共建”,或者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来换取各种对价,地方提供支持,高校提供录取名额。这种倾向本地招生的内在机制,虽然符合“谁买单、谁受益”原则,但总体上来说对其他纳税人是不公平的。解决之道,当然是从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入手,打破按省份分配名额的内在动因。

    归根结底,在高校招生名额上,无论采取按省分配还是统一标准,都是为了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是起跑线,但划分在哪里很重要,按省分配制就好比是让一些人少跑几米,让一些人早跑几米,这其实是对其他竞争者的不公平。如果不分条件一起比赛,寒门学子可能跑得不快,但这种比赛才是公平的。同样的,人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站在代际传递的角度上来讲,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重要的是努力改变自己,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境况。统一招录标准可以让大家把重心只放在拼努力上,不是更加公平吗?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