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准扶贫需要“种子精神”
时间:2016-11-30 10:38: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陆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一份特殊的表彰文件,这就是《教育部授予汪自强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汪自强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教育部要单独表彰一位“优秀教师”?

    汪自强是浙江大学一位普通教授,是该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员。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连续11年坚持在浙江省泰顺县山区,帮助当地百姓改良种子、脱贫致富。教育部在决定中号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高尚师德;学习他爱国为民、科技扶贫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扎根山区、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

    11年间,科技特派员汪自强在种子上穷尽精力。这颗种子,为当地群众带去了改良农作物的经济价值,传播了科学理念,更成长为一种在艰苦条件里咬定青山、扎根生长的“种子精神”。这值得许多基层党员干部对照学习。

    山区脱贫难度大,如何精准扶贫,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对山区百姓的帮扶,既需要物质层面的,比如良种,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比如科技。尤为重要的,还在于精神层面的,比如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坚守的价值尤为可贵,唯有坚守,使命意识才不会淡漠,物质层面的改进、技术方面的提升才能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去。

    应该说,随着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落地、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各地采取的措施、所作的努力、应有的投入总体都能到位,但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始终见花不见果?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坚守不够。一些地方干部刚接手扶贫工作时信誓旦旦,一旦积攒下足够的政绩,便一走了之撒手不管。很多扶贫工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甚至留下一个烂摊子。这类扶贫工作的失败,常常是由于一些党员干部、扶贫工作者缺少恒心,最终影响到贫困地区百姓致富的信心。须知,扶贫工作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谋划好、落实好,还要持续推进好,只有这样,贫困地区的面貌才能有根本改善。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创新举措,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难题和培训适用技能,能否真正有效,还要看能否“深下去”“守得住”。汪自强的“种子精神”值得所有参与扶贫的群体学习,让政策更科学、让落实更有力,让知识力量与坚守精神相结合,真正给贫困地区带去发展的长期红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