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国制造”,“中国制造”的一面镜子 —— 读《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
时间:2016-07-11 21:51:5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刘英团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占比超过50%,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是《财经》杂志记者华璐、沈慈晨赴德国制造业百年企业的“朝圣”之著,翔实地讲述与还原了“德国制造”在百年起起伏伏中的精彩故事,以及“德国制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德国制造”对于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而言,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德国制造”向来以质量闻名,堪称“品质保障”的代名词。在国际上,平均每10家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中,就有6家生产高端机械产品。所以,德国制造,代表着高标准和近乎“偏执”的严要求。一如华璐、沈慈晨在书中所言,CFT的故事也许正是“德国制造”的一种写照。在德国,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具精确量出水的容量,下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对于标准的依赖、追求和坚守,必然导致对于精确的追求。而对于精确的追求,必然反过来提高标准的精度。德国人的精确主义,必然会带入其制造业。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相比之下,中国语言中的“差不多”,既表现出中国人驾驭的“不确定性”,也显示了“中国制造”的不求精确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企业走路,政府铺路。举目全球,“德国制造”美誉远扬,并正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战略,激荡了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德国制造,是国家战略。首先,政府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其次,德国企业“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此所谓“大业”特指“大事业”,在业内有地位、受尊敬。这些大业者,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

  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备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内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具备上述特征的企业被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称之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目前在全世界约有3000家隐形冠军,其中有超过1500家在德国,他们是德国Mittelstand中的佼佼者。华璐、沈慈晨认为,这些“隐形冠军们大多从事制造业且极为专注自己的细分领域,在创新和研发上不遗余力,拥有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竞争力。”所以,“中国制造”不应急于炒“概念”,而应静下心来把德国企业最传统的精华学会。西蒙教授认为,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专注(focus),即在产品和业务上选择“做深”,而不是“做广”。简言之,对德国工业4.0的经验要本着“学标杆、找差距、谋发展”的战略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仔细分析我国各行业、企业现状,进而提出具体改进方向和措施。

  “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一如德国大众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所言,德国企业文化中总是把质量放在至高的地位,既不会因为追求先进而追求先进,也不会为“高大上”而“高大上”。这是德国企业的显著特点之一。一如华璐、沈慈晨在书中所言,“德国目前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达到工业3.0阶段。德国企业的某些关键工序甚至停留在1.0至2.0之间。”比如,全球最大工程机械用关键零部件公司凯奥集团,其液压件铸件清砂工序,还由很年长的工人慢悠悠手工进行。德国佬为什么不采纳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数字化呢?其中的奥妙值得思考。当然,德国制造业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奥秘还在于“质量”和“创新”。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高达58亿欧元。

  制造虽易,质量不易。且行且珍惜。“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从历史上看,“德国制造”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辱到荣的“灰姑娘”式的蜕变进程。日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中,华璐、沈慈晨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入手,依次从探寻——解读——思考三大维度展示和分析德国制造的成功历程,内容涵盖德国百年制造业的产业制度、文化环境、创新机制以及背后的教育、养老等与德国百年制造密不可分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影响因素。当“工业4.0”上升成为德国的民族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路在何方,不但要看企业,也要看政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