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对流浪汉占领图书馆不该有“权利洁癖”
时间:2016-06-21 16:57:23  来源:南方网  作者:何勇海 


    图书馆成了流浪汉居容所?最近,有网友在多家论坛发帖称,在深圳坪山新区图书馆遇到了多名“流浪人员”,身上有异味,引起网友热议。馆方回应称,“流浪者”身份不实,而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会平等对待每一名读者,不拒绝任何人进馆阅读,就算是流浪汉或者是乞讨人员,也有阅读的权利。但他们会善意提醒读者注意卫生。(6月20日《南方都市报》)

  经坪山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证实,网友所指的“流浪者”,只是身上有一些味道,但不算太严重,网友所言“几天不洗澡、衣服脏兮兮”,“感觉里面臭臭的”,颇有些言过其实,这是缺乏包容心的体现。如此添油加醋的传播,让不少网友深感“图书馆都快成流浪人员收容馆了”,并认为“图书馆是学知识、修文化的地方,不是菜市场,把自己弄得脏兮兮、臭烘烘,本身就是对图书馆的不尊重,也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这是具有权利洁癖的表现。

  不错,每个进入图书馆的读者,都应该尊重图书馆的神圣,尊重其他读者的阅读权利。但是,在保障一部分衣着光鲜、文化程度较高的强势人群的阅读权利时,我们不能损害另一部分衣衫褴褛、处于社会底层、文化程度也不高的弱势人群的阅读权利。在很多时候,弱势群体的阅读等文化权益,甚至还应重要于强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获得平等、免费、无障碍的阅读机会,在科普、创业类书籍引导下,在励志、奋斗类书籍激励下,为自己的人生寻求转机。

  即使流浪汉或乞讨人员进入图书馆仅仅是消遣,没有将阅读行为上升到寻求人生转机的高度,甚至只是为了蹭空调纳凉,他们也有平等享受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资源的基本文化权益。这种基本文化权益,并不会因为老百姓是“流浪者”还是安居者而打折或改变。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默里曾说:“我心目中的图书馆应该像一座发电厂,发射出真与美的光芒。”确实,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向弱势群体开放,也是社会文明在公共服务上的体现。

  以上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从图书馆角度来看,每一座公共图书馆,都应该向“流浪者”敞开大门。图书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推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终极使命,承担着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职责,本就应当向包括乞流浪、拾荒者等人群在内的所有读者免费开放,提供无差别服务,这才是让图书馆这个公共产品发挥最大的作用。图书馆向“流浪者”开放,与其说是在做好事,不如说是在履行公共文化设施的应尽责任。

  近几年,杭州图书馆因大方接纳流浪拾荒者,被人们津津乐道。读者常常可见流浪拾荒者把捡来的垃圾放在阅览室门口,自发洗手,再进去看书。除能自由出入阅读外,流浪者还可在安有空调的图书馆内免费看电视、电影、上网、听音乐、接开水,用书桌下的电源充电,被网友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如此暖心的图书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以至于不少人还不能接受。事实上,“流浪者”身上有异味,总比我们放弃他们,导致其心理有异味要好一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