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张志敏:我想为农民走出一条路
时间:2016-05-08 17:10:02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刘建飞 

91613dbb5ac574eddc9aa0b2d95650d8.jpg

  天福园有机农庄主、高级国际商务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

  我之所以决心将农业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是源于我自身的“先觉”与“先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的身体对日常所吃的食物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同时,我当时从事的职业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经过种植业的化学化与工业化、养殖业的集约工业化与生物工程化、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加工业的添加剂仿真化、餐饮业的连锁快餐化和流通领域的超市化的共同作用,我们的食物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两方面的先觉与先知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农业、农民到底出了哪些问题以及我自己要做的事是什么。

  在农业问题上,农业的本质是人类生活。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受政策影响发生了巨大改变,农业曾被当作惩罚性的工作。中国是农耕古国,现在是农业弱国,我们的粮油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农业被资本所抛弃,与农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地产业和金融市场的火爆。在农民问题上,农民们在经历了大食堂、工分的“大锅饭”之后,农村改革又使农民吃上了土地的“大锅饭”——只要是农村户口,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名下也一定会分得土地,这是农村出生公民的“特权”。但即使政府现在已经给出了优惠政策,许多农民仍不愿耕种土地;那些还在耕种土地的农民,离开了农药、化肥后则根本不会种地。这都是农民被“弱智化”的体现。土地的大锅饭究竟还要吃多久?仍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一直在反省“我该怎样做”。我是一名北京市民,没资格务农,租地耕种就是在侵犯村民的集体利益。但我为什么还要去做?因为在我的眼里,食物就是生命,当我自己的生命因为食物的变化而受到威胁时,我能否以我的生命为代价去进行试验,如果因为我的努力而换取了政策的改变,使更多有意愿从事农业的人有机会做农业,那将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古人云: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普通人要有赖以生存的食物,国家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但我们站在祖国的国土上却要吃从国外进口的食物。我们是否可以将农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治生之道”?因为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食物对生命所起的营养价值作用并没有改变。

  从投身农业的那一刻起,我开始努力摒弃一切社会关系,只做一名普通农民,因为我要走出的路是每一个农民——无论出身何地,都可以走的农耕生活之路。十六年来,我在天福园的实验证明,我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这块土地应该承担的人群,并为所在地村民增收。天福园的有机农业实践是我为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提供的一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福园并不属于我自己,它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