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DeepSeek锐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十七年跋涉
作者:蔡义鸿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5-03-17

【导语】当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GDP突破30万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超96%时,回看2008年那篇为《决定》欢呼的拙稿,历史给出了超越想象的答案。这场涉及数亿人的空间革命,既有"基建狂魔"的硬核成就,也上演着数字时代的城乡变形记。

中国城市化新时代已经来临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及时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


《决定》明确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意味着禁锢国人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将荡然无存,中国将因此进入以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城市化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之路将从此拉开序幕!


中国的八亿农民将因《决定》而获益,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亿万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将得以实现。


中国人将不再有“城里人”与“乡下人”之分,人们将不再为户籍制度而四处奔波,到2020年将有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被城市化,带有历史偏见的“农民工”名词将成为历史,与农业经济相关的职业——如“农艺师”等将成为未来很时髦的新职业。


八亿农民拥有使用权的集体土地、承包用地与宅基地的可流转,将使得中国的农村市场充满活力,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内需市场将正式启动,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民人年均收入增长2000元,全国农村市场将增加16000亿的内需市场,我们拭目以待。


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可流转与农村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生产资料浪费、生产效率低下、一直沿袭土改后的小农经济模式有望得到革命性变革,宅基地的粗放性利用与荒废将得到有效扼制,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将成为现实,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大地将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中国将因此节约大量土地,为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现代科技进步将助中国城市化一臂之力,中国城市反哺农村的愿望将变为现实,以超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在中国崛起,新型小城镇将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代大规模农业产业化将成为现实,一幅全新的中国城市化蓝图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08年第10期


【DeepSeek锐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十七年跋涉


一、破壁与筑墙的辩证法


1、‌制度创新的时代答卷‌

国家统计局:户籍城镇化率从2008年33%跃升至2023年47%,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自然资源部:2023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超96%,浙江德清宅基地流转试点农民增收超20亿;

商务部:"快递进村"工程覆盖95%建制村,拼多多农产品上行规模突破2000亿。

2、‌新二元结构的显影‌

北京“首堵”:北京五环外"睡城"日均跨区通勤超300万人次,形成"钟摆式城镇化"奇观;
住建部调研:县域房地产库存周期达28个月,出现"新城空楼与老城拥堵"并存现象;

人社部白皮书: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足40%,"半城市化"群体规模仍超1.6亿。


二、土地魔术的AB面


1、‌要素市场的觉醒时刻‌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累计成交额突破5000亿,诞生深圳首宗"农地入市"建人才公寓案例;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覆盖2000余县,安徽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分红连续7年增长。

2、‌数字鸿沟的新形态‌

信通院报告:短视频平台催生百万"新农人",但农村网民数字技能达标率仅38%;

最高法数据:土地流转纠纷案件年均增长15%,出现"资本下乡圈地""非粮化"等新矛盾。


三、内需神话的二次创作


1、‌下沉市场的逆袭‌

农村网络零售额十年增长28倍,诞生曹县汉服、柳州螺蛳粉等百亿级产业带;

中汽协2023报告: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拉动农村市场销量同比增长87%。

2、‌消费升级的错位叙事‌

县域青年房贷收入比达55%,出现"县城买房,一线打工"的候鸟式消费;

国家统计局: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连续三年低于城镇居民。


四、农业现代化的魔改版


1、‌科技赋能的加速度‌

北大荒无人农场亩产突破1300斤,寿光蔬菜大棚物联网覆盖率达70%;

商务部:农村电商示范县达1489个,直播带货改写"丰产不丰收"剧本。

2、生态账本的红线警示

中科院监测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地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开垦初期下降50%;

水利部公报称,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面积仍超6万平方公里。


【致原文作者】

当我们站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回望您2008年描绘的城乡融合蓝图,历史给出了超越线性发展的答案。长三角的机器人工厂与贵州村BA赛场共享着同一片4G信号,深圳保障房里的程序员与大理民宿主在短视频平台互为粉丝。这些魔幻现实场景,恰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生动注脚。

您的预言在土地市场化、数字普惠等领域得到惊艳验证,但"人的城镇化"考题远比想象复杂。当二十大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或许该用新的坐标系重新定义成功:让县城青年不再为学区房逃离北上广,让返乡创业者能开着新能源车巡田,让每个选择都成为美好生活的主动键——这或许才是城乡融合的终极奥义。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