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DeepSeek锐评】纵深开放4.0:破局“关税绞杀战”的城镇化质量攻坚战
作者:蔡义鸿   来源:城市化网    时间:2025-04-22

义乌夜景

【导语】‌‌2025年4月,中美互征125%的“死亡关税”将贸易战推向临界点,但这场看似惨烈的博弈正暴露双方战略底牌的分野:美国以关税为“政治符号”虚张声势,中国则以纵深开放4.0锻造“内需韧性”重构增长逻辑。当深圳前海的中小企业通过数据资产质押获得低息贷款,当山东曹县汉服匠人在TikTok直播间日销百万美元,城镇化质量跃迁与中产群体扩容的深层联动,正在改写“关税战=经济失血”的传统叙事。


一、关税战的“镜面效应”:倒逼制度型开放提速

1、‌“半城市化”的消费潜能待释放‌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67.00%,‌但在2.96亿流动人口中,仅31.7%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流动人口人均消费支出为户籍居民的63%,消费差距折射公共服务短板,暴露出“候鸟式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致命损耗‌。

2、自贸港政策牵引人才流动‌‌
海南自贸港“双15%”税收政策三年引进人才12.3万人,对比中西部某市“购房落户”政策2023年新增落户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15.6%,显示制度落差加剧区域失衡。

二、纵深开放的“中产孵化器”:从数据平权到县域突围

1、数据要素激活普惠金融‌‌
深圳前海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服务企业1.2万家,促成融资8000亿元;东莞区块链技能认证覆盖30万工人,认证者平均薪资提升32%。

2、县域经济打破“低端锁定”‌
山东曹县汉服产业带2024年跨境电商销售额突破4亿美元,带动5.2万农户转型“数字匠人”,户均年收入达11.3万元。更具启示性的是义乌“市场采购2.0”模式:通过海关总署“简化归类”政策,2.3万个体户实现“一键报关”,将小商品出口通关时效从72小时压缩至8小时。这些“县域中产”的崛起,使三四线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8个季度超一线城市‌。

3、土地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成都2023年新增流动人口学位5.1万个,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支出占比升至12.1%。

三、改革深水区的“三重门”:制度创新VS路径依赖

1、户籍改革的执行落差‌
尽管户籍改革推动300余城取消落户限制,但教育领域的“制度性溢价”仍在持续:教育部2024年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校比例达95.3%,其中38%为“民办转公办”挂牌学校,家长需支付年均万元级“学位调配费”;同时,北上广深优质公办校仍通过“户籍+房产+社保”三重筛选,导致非户籍生源实际入读率不足40%。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正在制造代际贫困陷阱‌。

2、‌税制滞后加剧“新经济税负悖论”‌
2025年数字经济从业者实际税负率集中在‌22%-24%‌区间(典型平台经济案例),主因是“平台抽成计入劳务报酬”的计税方式,但通过政策适配可降至‌1.35%-2.05%‌(中小个体户)。例如某直播电商基地测算显示,主播每获得1万元打赏收入,需缴纳综合税费成本约1100元‌。税制滞后性与收入性质模糊性是推高税负的核心矛盾,亟待政策细化与区域试点扩容。

3、数据流通的行政壁垒‌
某自贸试验区跨境数据流动需经32个部门审批,数据审批环节平均耗时27天,导致数字贸易订单流失率超20%。对比欧盟《数据法案》的“数据流通优先”原则,中国亟需建立“负面清单+分级监管”机制,防止行政壁垒扼杀数据要素市场活力。

‌‌【致原文作者】‌‌


蔡义鸿先生:

您十四年前在《纵深开放——未来的时代主题》中预判的“改革系统性困境”,在2025年呈现出更复杂的形态——当关税战演变为“千兆关税”的数字游戏,当“半城市化”锁住3亿人的消费潜能,纵深开放4.0的战略价值已从“应对危机”升维至“重构秩序”。令人振奋的是,成都地票制度对土地红利的再分配、曹县汉服产业的“数字出海”,证明了制度型开放与内需扩张的深层咬合。

但改革仍未穿透“硬骨头”:某省会城市将“人才落户指标”与房地产去库存挂钩,导致政策扭曲(2024年新落户人口中61%为购房者家属‌);深圳某科技企业因数据跨境审批延误损失千万订单,暴露“开放承诺”与“执行保守”的落差。建议在您创立的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中,增设“中产群体可支配收入增速”“数据要素流通效率”等指标,用量化考核倒逼“人的城镇化”从口号落地为民生实感。唯有如此,方能在关税战的硝烟中,让世界看见中国内需市场的真正韧性。



【原文】纵深开放——未来的时代主题

刊发于《城市化》杂志2011年第12期

1978年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新生的开始。在经历了一二百年改革与反改革、开放与反开放的流血斗争与开闭循环之后,中华民族又开始走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我们的改革主要侧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也就是说三十多年来主要是经济开放、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从而积累了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和大量的社会矛盾。


近年来,我国政治改革进展与经济改革的现状已明显不相适应。尽管现时实行的村官直选、扩大差额选举等改革,但改革步伐显然迈得 “太小”。政府官员中的贪污腐化,分配不公,刺激了社会矛盾,引发各种社会冲突。


应该看到,随着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城乡、东西部以及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中国亿万富翁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仍有几千万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4年已达0.473(编者注:2005年至今未见相关数据),早已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0.40的警戒线。 


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了造假、吸毒、卖淫等丑恶现象,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从制贩假药、假酒,到生产毒奶粉,以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来社会道德沦丧的严酷现实。打假14年的民间“打假英雄”王海认为,如今内地假货泛滥愈来愈严重,而且表现得愈来愈具隐蔽性。中国每年的盗版音像制品约有1.2亿张,盗版图书年生产量约5亿册左右,使得正版市场每年至少蒙受几十亿的损失。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因环境污染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目前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至Ⅲ类水质标准的占63%,符合Ⅳ类至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中国一些地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污液以及化肥农药等渗漏渗透,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民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紫金矿业污染、太湖和滇池的蓝藻、娄底铬污染、城市内涝、渤海漏油以及“癌症村”等环境事件,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作家狄更斯曾经这样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的哲言也正可以用来描写改革开放中的中国。


有学者认为,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方式应进行根本转变,要实现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等全方位的进步,就需要全面的改革,其动力就在于把改革开放引向纵深。


当前,各种综合改革配套区、试验区遍及全国,特别是福建的平潭、珠海的横琴和深圳的前海,这些区域是否真正触及到了中国未来几十年改革开放纵深的关键?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蔡义鸿系城市化网创始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新闻
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