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对《改革就是创造——一个县域改革发展的全息样本》的出版表示祝贺,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这本书的借鉴价值不言而喻。我也要为长沙县能创造出这样好的案例表示祝贺,为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这是一件值得向全国推广的事情。

  对这本书的诞生,我有很多感慨,它让我看到,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仍在扎扎实实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为国家提出了十分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正应了“坚守底线,不唱高调”这八个字。这些知识分子勤勤恳恳地与普罗大众同甘共苦,了解他们的需求,就是紧紧守住自己底线的行为,这本书中一个个具体的实例就是不唱高调的结晶。我们的群众、国家和民族都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城市得以迅速发展,中华民族从未有过这样的城市发展历史,世界上也从未有过这样的城市发展速度。关于城市发展,前不久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的几个观点对我触动很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因为城市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这些规律。这是在中央层面上第一次谈到这一问题。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中,我们确实在摸着石头过河,做了很多不尊重规律的事,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不是人为造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详细>>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8%发展到2015年的56%;1978年我国的GDP总量是0.36万亿元,2015年则达到了67.67万亿元,推进城镇化建设对GDP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城市化质量不高,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既缺乏科学的态度,也缺乏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现在已经到了该讲质量和效益,推进城市化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了。

  客观地说,我们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发展过程中过度地消耗了资源和能源,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因经济高速发展而付出的最沉重代价。关于资源与能源问题,联合国有报告称,中国消耗了世界近1/3的资源,其中能源的消耗量占到世界的20%以上。因此,能源问题尤其是石油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问题。在环境问题上,去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中,中国的贡献之所以最大是因为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已经做出了自主的碳减排承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环境将是最突出的一个矛盾,治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既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既然资源、能源、环境问题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改革、讨论创新时,首先要思考的就应该是怎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改革就是创造——一个县域改革发展的全息样本》这本书讨论的正是这些问题,展现出了一个县域的改革发展过程。“县”这一行政区划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一个县域的改革和发展就是一个国家改革与发展的缩影。

详细>> 

  城市化发展应遵循规律,但总结起来又着实太多,所以,今天我想脱离这本书,从自己多年的调研体会出发谈一些感受。

  第一,凡是城市化发展好的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也不会太低。这是因为城市化并不阻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但城市化发展多年以后,我们国家却遭遇了另一个难题:粮食总量很大,农业竞争力却很弱。粮食价格只能依靠国家的高价位来支撑,一旦支撑取消,粮食价格就会迅速下降。对这一问题,我曾有提议,理应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城市化范围之中,以此来推进农村的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这一规律也说明,我们需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

  第二,城市建成区居住用地占比至少应在50%。这是全世界普遍认同的规律,许多欧美国家的居住用地占比为50%左右,东京则高达62%,但当前我国城市中的居住用地仍处于被人为压缩的状态。这也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对居住的空间和尺度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当然,在这一问题上,小城市可以更开阔而大城市可以更紧凑。

  在居住问题上,我还认为应改变中国人目前的居住形态,建设独栋住房,这是关乎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大问题。我国有将近150亿亩的土地,完全可以拿出两亿亩土地用于为人们建造独栋住房。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会影响农业的发展,但我们完全可以设立农业保护区;同时中国人建房、选居民点时也有一套标准,例如,要求地基的位置要高、防止水淹,好土地要留着种,人们自发地就不会占用耕地。住独栋房和住楼房的人有不同的消费结构和习惯,甚至人们的意识也会不同,住楼房处于公共世界的包围之中,不利于自由创新精神的发展,住独栋住房则完全不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大城市动辄五六十层的楼房已经遭遇销售困境,县域、郊区要少走弯路。

详细>>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长沙县能探索出这样的改革、创新模式深有感触,因此想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我认为,长沙县的改革实践正是“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几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尤其是长沙县在经济发展中已取得了全国百强县前十强的殊荣,这样一个县域的发展模式和理念,确实值得总结并推而广之。

  这本案例集中关于产城融合的内容分量很重。它的第一个亮点在于明确了产城融合在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驱动和完善城市发展时所起的作用。传统发展模式下,大量工业和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在交通、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完全可以将创新、创造类产业放到中小城镇中发展,这样,既能解决人口集聚问题也能优化产业布局。第二个亮点,长沙县已经出现了“乡村公园”的苗头。大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雾霾、水污染等问题代表着其自然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上限,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农村有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生活的资源潜质。可喜的是,我在长沙县的实践中已经看到了“乡村公园”破土而出的势头,对长沙县而言,甚至对更多的县域而言,这都是一个机遇。以上是我对产城融合的一点思考。

详细>> 

  我本人以及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团队对长沙县的确十分有感情,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也非常感谢长沙县。我们的研究团队持续地对长沙县进行了近十年的跟踪,从做研究的角度看,长沙县是供给方,我们是需求方,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正是长沙县持续、坚持的改革以及非常灵活的做法,才让我们收获了案例,因此我要感谢他们。

  作为这本案例集的参与者,我想分别从改革的动力、改革的主体和改革的目标这三方面解读一下“改革就是创造”的主题。

  为什么案例没有将着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而是侧重了改革,强调改革就是创造?这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改革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启动了所有制改革后,城市也随即进行了改革,就如深圳市老市委书记李灏所说,华为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华为,是因为1987年深圳市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要在深圳市建立民办科技型股份制企业,这才有了华为成长的基础。这也说明,制度的变革、制度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从农村所有制改革到后来的城市所有制改革,最大的亮点和重点其实都集中在县域这个既有城也有乡的地方。而在研究了城市之后,我们理应也要好好地研究农村,特别是农村与城市的统筹。这就是我们把整个案例研究定位在改革上,并将县域改革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强调改革就是创造的原因。

详细>> 

  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对长沙县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的中肯点评,大家给予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慢慢消化。同时也感谢大家冒着严寒来参加《改革就是创造——一个县域改革发展的全息样本》的首发仪式。

  在这里我想先强调一点,这本案例集的最初想法源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的李津逵老师。

  2015年初,李老师建议:希望长沙县能对以往的改革过程有所总结和反思,并就如何走好下一步做出准备。在他的启发下,长沙县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与发展的大讨论,用大半年的时间梳理、提炼出15个案例。这本案例集就是长沙县多年来改革历程的总结,我们希望能将它固化为长沙县继续探索、改革、前进的指导性意见。

  关于长沙县的改革发展,我主要想就四个方面做出回应。

  第一,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要有牺牲精神的,因为只有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一个点时,这个点才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并引起聚焦和关注,均衡发展很难引发这样的效应。但即使这样,长沙县委县政府在确定发展思路时仍特别强调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南工北农”,不能急功近利,要站在县域经济的角度上,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相比于短时间内的迅速提升,均衡发展可以为县域留下美好的环境。

详细>> 

  问题1:中央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长沙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持续了近十年之久,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大体情况?在基层生态文明的推进上,长沙县有哪些经验,遇到过哪些困境?

  杨懿文:对于区域发展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方位的。作为县委、县政府班子而言,首先应从顶层设计、顶层控制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规划。这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是所有的工业项目必须进园区,除园区外县域北部13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地区绝不允许任何一般性的企业随意进入,因为这极有可能造成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为此我们采取了强制措施,也经过了长期的斗争才使目标得以实现。

  二是通过努力使县域内所有水体的水质都清了起来。长沙县在解决了“山清”问题后,却面临严重的“水秀”困境。长沙县曾是生猪养殖大县,养殖量高达220万头。养猪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要想“水秀”,就必须降低养殖量。为此,长沙县设立了禁养区,水源地周边严格禁止养殖,有十几个养猪户还因触犯《环保法》而坐了牢。有禁养区就有适度养殖区,这是政府应进行的宏观控制。目前,长沙县的生猪养殖量已降到七八十万头。我们是冒着牺牲农民增加收入的罪名做这件事的,经过多年努力,“水秀”的目标已基本达成。

  三是采取引导方式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居住。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因为集中居住比散居更有利于资源集约化、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环境友好,但让农民集中居住绝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必须采用市场的方式加以引导。农民们以前住的地方大多十分不便,为了吸引人们到居住点居住,政府将水、电、公共汽车、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都通进了居住点,为了享受方便,即使老人不来,可能儿子、孙子也要来居住。采取这一方式的前提也是政府要先做好规划。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委、政府必须用脑用心,首先应厘清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再分层级,企业做什么,农民做什么,这样才能达到目的。作为执政者,如果你明确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那么所有执政的出发点都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这样我们的城市发展才会有更好的一天。

  问题2:长沙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也在向更深层次的“零碳”产业方向发展。目前长沙县的工业仍以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为主,未来在绿色产业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杨懿文:就整体而言,重工业在国家层面上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每个地区都过剩。就如同国家强调要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平衡发展,然而站在每个地区、县域来讲,反而要突出特色。长沙县以往的确是工程机械一业独大,重工业份额占到工业的80%。近几年,长沙县强调从一业独大变为多点支撑,突出发展了汽车工业、电子信息等产业,就目前来看,已从一业独大变为至少三点支撑。长沙县的汽车产业每年约有170万辆产能,2016年的产值将达到700亿,这些汽车企业自身就有产能方面的考虑,也在本着市场调节的思路运行。此外,长沙县新能源电动车的年产量已超过两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上马速度也非常快。

  在经济发展的宏观调节过程中,长沙县希望能走出一条产业特色之路,既保持传统产业的优势,也能在此基础上研究新的产业,新产业中就包含了刚刚提到的碳经济,这本案例集中也探讨了碳经济问题。“零碳”发展的关键是形成碳交易,实现“零碳”的新经济业态。目前长沙县建有速生草基地,在“零碳”产业上长沙县正在朝下游应用的方向研发,并且已经开发出了利用速生草作为原材料的板材产品,如果这个产业能够做大,那它将具有划时代意义。长沙县另一个比较突出的产业是集成电路产业,目前虽然它的规模还不算大,但很有特色,长沙县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这个产业。

  总体而言,我们希望每年都有一些新产业在进行研发,一些新产业在被不断推动,一些新产业脱颖而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