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今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报告时,要求京津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一历史新高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3个月的时间里,据内部掌握消息和公开报道,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近期从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级官员调研日程表上圈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京津冀。如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考察河北,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半月内两次考察滨海国际机场,高度及有密度的考察工作,都预示着京津冀一体化正在有序加速启动。
  如何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近期见诸报端更多的是天津、河北的许多城市正在为承接北京功能疏散和产业转移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们不禁要问:承接首都资源,你准备好了吗?

  在有关京津冀一体化规划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在河北保定设立政治副中心的传言。不仅引发证券市场保定概念股3月19日大涨,而且使得关于首都部分机关、产业转移的谈论在坊间沸沸扬扬,并立竿见影地激起投资者的蜂拥而至,带来保定房价短暂暴涨。3月21日,保定市长马誉峰否认了保定将成北京“政治副中心”的传闻。至此,保定热炒副中心沉寂,投资者最终以被套终结。之后,唐山、石家庄、廊坊等均传出声音争当首都经济圈副中心,邯郸希望做首都经济圈南部副中心城市,而沧州也加入了副中心争夺战。各地对于北京副中心之位的争抢开始呈现白热化的态势。“谁是谁不是,在顶层设计未出台之前,这些说法都是没有依据的。”河北发改委地区经济发展顾问宋树恩直言:“如果不做好顶层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结果只能是以新的短期问题取代旧的短期问题。”宋树恩表示,在顶层设计未出台前,不应该出现大规模功能疏散和产业转移。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各自为政的局面。继保定热炒首都副中心后,北京西城区和丰台区在顶层设计没有出台前分别与廊坊、保定等签订了动批、大红门服装产业转移的协议...

  在承接北京转移产业方面,河北的城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然而,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看来,现在北京和河北之间的发展“鸿沟”相当明显,其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分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
  仅以交通为例,近日中国青年报一则关于“女子家住燕郊北京上班母亲连续4年帮排队等车”的报道给予这一观点有力的佐证:清晨5点半,跨越北京城区和河北燕郊的814路早班车开始发车。张红英的手机闹钟也响了,54岁的她从床上爬起来,将前一晚泡好的黄豆倒进豆浆机,再把面包塞进烤箱,趁着机器工作的工夫,才去厕所洗了把脸,然后赶紧拎着保温杯,下楼排队。每天早上,至少4000人的上班族分别拥挤在混合着肉夹馍和煎饼味道的814路车厢里,去北京城内上班。等车队伍最长时达到300米,但十几位老人总能站在队伍最前端。为了抢占这个有利的上车位置,他们天不亮就出门,可当公交车停在跟前时,这些人却又侧过身子,让后面的人先上。他们在等自己的儿子、女儿、儿媳妇、女婿。为了让儿女多睡十几分钟,能在上班的路上有个地方坐坐,这些老人提前到公交车站替儿女排队...

  在北京市向外转移的产业中,一些优秀资源比如教育、医疗、科技等受到河北方面的热烈欢迎,但对于一些高污染和落后产能,河北廊坊、保定的两位市长曾先后表态: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和保定也不能要。这一表态主要来自北京第一批外迁企业名单中,207家企业主要涉及化工、家具制造、建材、服装纺织、铸造等门类,并且大多为“三高一低”企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目前尚未有成功对接案例。这207家企业的境遇,代表了这些产业的集体尴尬。
  “第一批外迁的公司大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这样的企业到哪里都是负担,所以目前天津、河北承接的热情不高。”承德市双滦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北京企业外迁是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在中间的作用是引导疏散。至于如何对接,地方政府有选择权。”
  记者还了解到,为推动三地一体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搬迁调整,但由于条件不具备、调整思路不正确,把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环节全部迁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