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榕树婆娑。初冬时节,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西的南沙依旧温暖如春。虎门大桥上,车流如织,而桥下,则是百舸争流,有"天下天后第一宫"的天后宫静静地伫立在大角山上,遥望着这个通江达海之地。天后宫,这个由霍英东倡导并捐资于1994年而重建的古庙自成为南沙标志性的建筑,20多年来,它与被誉为“中国第一跨”的虎门大桥一道一直静静地守护着珠江大三角的几何中心。如今,当粤港澳大湾区浮出水面,具有典型中式风格的霍英东鹤年堂中医城落户在南沙时,这里依旧平静如水、温润如玉。这就是南沙的性格,其实也是广州的风格,因为“绣花”从来都是一针一线静静地“绽放”。

  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中,与北京的“高高在上”、上海的“领先风范”、深圳的“突飞猛进”相比,广州就是一个“稳定均衡”的城市。

  但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名城,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实验田”,广州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一方面,它迎接着扑面而来的改革春风,另一方面又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踌躇满志、懵懂向前。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作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明确要求之一;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时强调,“旧城改造要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详细>> 

  每当夜幕降临,南沙南横地铁附近的农民工就开始忙碌了,这是一道难得的怀旧风景线。它即刻会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工打工的情景,其实广州就是一座见证农民工历史之城。可以这样说,全世界农民工集散人数最多的城市就是广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打工仔”、“打工妹”、“民工潮”、“农民工”等这些名称均源于广州。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上个世纪90年代,这句口号响彻全国。那时候,成千上万的人南下淘金,首选之地就是广州。也就是在这里,迎来了一批批的“打工仔”和涌起了一阵阵的“民工潮”。因鱼龙混杂,管理混乱,他们还曾有一个被充满歧视的称呼——“盲流”。但2003年,轰动一时的“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广州痛定思痛,规范管理;同年,国务院颁发《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终于废止沿用了多年的收容遣返制度,宣告了带有限制、排斥、歧视农民工为“盲流”一词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确定采用“农民工”称谓,第一次把“农民工”这一概念和称谓写入中央政府具有行政法规作用的文件。而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证地,也在广州。

  然而,这一系列的改变依然没有抵御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雪灾。百万民工的滞留,使广州成为了中国城市化史上最难以释怀的一页。时任总理温家宝亲自到火车站慰问民工,几度哽咽,令人动容。面对无处下脚的广场、期盼归家的人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广州全城爱心助力,与数万军警手挽手叠成几层细密的人墙,守在站前11个昼夜,硬是将一个摇摇欲坠可能瞬间溃决的秩序恢复了平静。广州火车站百万民工的梳理也被专家学者当作特大案例,写进城市化公共安全的论文中,成为人口流动的世界奇迹。

详细>> 

  广州除了集散世界最多的农民工,还有中国最多的城中村。与中国其它城市想方设法“消灭”城中村所不同的是,广州却保留着这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功能来说,一方面外来打工人员,包括农民工需要城中村优惠的房租,另一方面城中村的居民又有了一笔收入,两者互生互融。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城中村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有广州的味道,这里可以说是`物美价廉`。”这是从武汉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总周红斌下海到广州后,长期租住在城中城的亲身感受。他说:“尽管有些城中村可能存在脏乱差等问题,但它是农民工和`广漂`落脚的第一站,既承载了农民工进城的梦想,亦彰显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通过较低的租赁和生活成本实现`扎根`。”

  外来人员为什么选择城中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2016全球生活费调查》报告显示,近85%的“广漂”选择在广州的城中村租房是因为“房租低”。

  土生土长的老广州人凌空介绍:“广州的城中村多位于中心城区,如石牌村、棠下村和员村等,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可以大大缩短上班族的通勤时间。有的城中村中还有便民车,如棠下村的便民车从早上7点运营到晚上23点,方便交通接驳。这也是外来打工者选择城中村的原因。”

  广州的城中村不仅数量多,而且面积大、居住人口多。据统计,2014年时,广州全市共有304条城中村,容纳约98.25万村民、500万外来人口,村域面积共716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至2018年,广州还有272条城中村。为了加强对城中村的管理,广州还专门成立了“城市更新局”,重点解决城中村的`新生`问题。

详细>> 

  教育使城市安宁,也是一座城市兴旺的基础,大学生的数量已经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之一,谁能抢得更多的大学生,那么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就越快。

  地铁是现代城市经济的晴雨表,周末在广州坐地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不管是那一条线路,大学生都很多,特别是4号线,是清一色的大学生,当浩浩荡荡的队伍鱼贯而入"大学城北"和"大学城南"这两个地铁站时,就成了广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武汉曾多次号称有中国乃至世界最多的大学生,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全年在校研究生13.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96.9万人,中学生32.8万人,大、中、小学在校生共241.3万人,但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74万人,在校研究生10.11万人,毕业生2.5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32.36万人,在校生108.64万人(比武汉多11.74万人),毕业生29.04万人。技工学校招生7.64万人,在校生22.63万人,毕业生6.7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60万人,在校生18.41万人,毕业生6.76万人。普通中学招生17.45万人,在校生51.44万人(比武汉多18.64万人),毕业生15.9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0.65万人,在校生105.85万人,毕业和生13.90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9.81万人。大、中、小学在校生共265.93万人(比武汉多24.63万人)。从上面在校大学生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大学生的人数和大、中、小学在校生的人数均超过了武汉。

详细>> 

  廖陵依是一位老音乐家,父亲是著名的漫画家,一生关爱广州,无私地把其所获奖的奖金及作品拍卖共6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了贫困儿童,品格高尚,德艺双馨。廖陵依在广州生活了一辈子,继承了父亲的大爱,她有一个艺名叫“花如海”。她认为,生活在广州就像生活在花的海洋一样,广州是一个大爱之城,生活品质很高,给人以很深的归属感,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广州是唯一的省会城市;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广州在其源远流长的“海上丝路”上,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期,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数据显示:在15个全国副省级城市化质量中,广州的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第二,排在深圳之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发展、生态指标等得分均名列前茅;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得分最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排名第一。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广州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指标中,得分最高;城市化质量平均得分、经济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城镇居民收入和常住人口万人专利数等均排在前列。

  近年来,广州按照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稳中有进。2018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5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6234.07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6401.84亿元,增长6.6%。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0.98:27.27:71.75。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6%和7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49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3497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