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核心是人的流动,是创造、产生价值的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住建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住建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在6月11日举行的城市化研讨会做上述表示。

  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意义与影响”为主题的第三十五期城市化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区天福园有机农庄举行,来自城乡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发展、金融、有机农产品和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提高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将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展开了深入研讨。

  “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核心是人的流动,是创造、产生价值的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住建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住建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在6月11日举行的城市化研讨会做上述表示。

  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意义与影响”为主题的第三十五期城市化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区天福园有机农庄举行,来自城乡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发展、金融、有机农产品和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提高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将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展开了深入研讨。

详细>> 

  人口、资金、科技等要素的流动都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包括物的流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基础,我们每天拿的手机都是要素流动。物的流动本身就能够为人们、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其中,人口流动是最重要的,是一种创造价值、产生价值、市场竞争的基础。

  最近,我们在讲大湾区,已经形成规模效应的世界三大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其本身就是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承认大湾区也是资金和科技要素非常集中的,这样的话它才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才能有创新发展,大家可以看到中关村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因为集中一大批科技企业,在80年代的时候集中了一批电子方面的企业和人才,所以它才能够得到发展。

  同样,对农业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也恰恰是我们今天更应该考虑的问题,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包括我们现在讨论那些转基因食品等等,这确实是需要仔细去研究。当然,社会各界有不同的观点,这也都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的讨论。我认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需要大家共同来认真思考、认真总结,所以我想这样一个题目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城市化委员会继续多组织一些调研活动,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在推进我国城市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详细>> 

“三个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些年自己虽然不是农民,在城市长大,但是也算是半个农民了,因为一直围着农业转,所以当受邀参加城市化委员会的时候我在考虑一个问题:应该把今天这个主题放在时代的大背景去思考,就像我们搞农业一样,不能把城市和乡村割裂开。从刚开始的强调城乡一体化,到后来的城乡统筹,再到如今的城乡融合,城乡间的关系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调整、修正。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这样一个大趋势,从世界文化、文明的大融合发展来看也是这样一个大趋势,包括现在中美贸易摩擦,实际上它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早晚我们都要面对,因为我们是在发展。

  在各种场合,我一直在不断强调“三个融合”:一个是产业的融合,我们经常讲三产融合、智能化,实际上是产业在融合,产业之间的分界越来越细化,动不动就讲跨界,所以其本质是产业融合;第二个是从地域来讲的城乡融合;第三个是文化的融合。所有的这一切从国内的经济形势来讲,从可以预计的发展趋势来讲,这三个融合能充分体现我们当今时代大的背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能加入城市化委员会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生意上的感情远胜于建立在感情上的生意”,这是资本家讲的,换句话说,我们是建立在事业上的情感应该远胜于建立在感情上的事业。为什么?我们有幸赶上了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有幸大家结合在一起,我们有幸在城市化委员会这样一个平台上共事,我们建立起这样的朋友情、同志情才是真挚的。为什么老说战友情很真挚,因为他们同在一个战壕里战斗过,所以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将来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发挥我们应尽的义务,做我们应尽的工作。

详细>> 

  非常感谢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邀请,参加本次城市化研讨会,我就“生态文明必须在工业文明基础上进行建设”这一主题与大家交流,下面我来说明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问题。

  第一、“21世纪是地理系统建设的世纪。”这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提出的观点。完整的地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城市地理系统、乡村地理系统与自然保护区地理系统。

  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由于国家水平的城乡融合,属于世界地理学系统中城乡两大地理系统融合的范畴。因此,我认为,大国的城乡融合便是世界城乡融合的前兆。这意味着在认识与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工程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全球城乡系统建设的大局观,掌握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不使建设偏离自己的位置。

  第二、1960年,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的历史》中指出:在过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村庄和乡村一直是清新生活的储存库,受祖先行为模式的约束,使人们保持人性、通人情,但又对人类的局限性和人类的可能性两者都有自知之明。不论城市的统治者有多大的错误和过失,仍然是可以纠正的。即使全部城市人口都被毁灭了,人类十分之九以上的人口仍然在毁灭圈之外活着。

详细>> 

 

  我觉得今天的主题特别好,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最吸引我的是“自由”两个字。我觉得流动从人类的发展来讲,应该是人类社会流动得好与不好,当流动不好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流动好的时候就会很顺利,很和谐。所以我觉得要思考的是“自由”二字,从我们个人到社区、到城区、到城乡,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用生态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解决我们自身的生活问题。

  另外,“自由”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最高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高的一个高度。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闲暇的时间将越来越多,这种闲暇时间可能就会有闲暇产业,这个闲暇产业最好的结合点是农业。如果说未来的技术,农业技术也好,或者是信息技术发展也好,将会使人类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给大家一个闲暇时间,大家就要玩、耍、闲。怎么做才是有意义的,这可能是需要思考的,例如种树就是很好、很有意义。

  所以,我觉得如果着眼未来的城乡结合,其实就围绕这个“自由”,结合人类将出现的闲暇时间,我们应研究如何把闲暇时间利用好,这样将会衍生出很多有意思和有效益的项目。

详细>> 

 

  这个《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我看后很受鼓舞,感触很深。

  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地导致生态的改变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在我二十年城市人务农的实践中,我在不断思考和反省。西方人发明了化学农业、种植工业和养殖工业,搞了40年后出现很多危机。我国搞化学农业,也差不多在搞了30-40年的时候出现危机,甚至有的问题比欧美还严重,撼动了我们古老农耕民族的根。其实,这个根不是在这40年中撼动的,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了。从那个时期,开始了教育,远离农耕的教育;从那个时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特别是推行了土地私有制,生态环境和农耕文明的生存环境都受到了破坏,农民不断弱势化。到一百年前,欧美人来中国考察学习东方农业时只学到点皮毛。如今,外国人到中国来教中国人搞农业。我们古老的农耕古国现在是农业弱国,农民是弱势群体。而现在的教育依然是远离农耕的。2006年,我给200所重点学校校长写信,却一点回音也没收到。我从“童”字中得到启示,儿童在土地上、田地上成长,中华农耕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学校不理我,我去找幼儿园。终于有幼儿园小朋友来了,后来也有小学生来了,甚至中学生。我一个城市人之所以能来做农业,与我小时候去农村学农的经历很有关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