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简称联合社)在运城市、永济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源于农技培训、启于广场舞、发轫于“服务教育再服务”,联合蒲州、韩阳两个乡镇43个自然村,形成了5个专业合作社,3800多户社员……

  如今,联合社18名辅导员,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历练于城市,根植于乡村。他们每人每天奔走于180—200户社员的田头地尾,在家长里短之间掌握了联合社每一户社员的基本状况、生活需求,为社员提供统购统销、生态生产、信用互助、老人养老、儿童教育、手工艺传承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弱点也逐渐显现。如何提高家庭经营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将小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国内、国际大市场对接,是我国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的农业来说,也意味着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也急需受到保障。

  2004年起中央连续14年发布聚焦“三农”的一号文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正式颁布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战略为乡村建设再一次支撑起强有力的后盾。

  在此背景下回顾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蒲韩联合社)20年的发展历程,自1998年的农业技术培训开始,后在永济市妇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寨子村科技中心和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在为农户后续的培训中又增添丰富的妇女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又开始尝试经济合作。2007年国家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探索近十年的郑冰及其团队以培训了多年的当地农户为群众基础,率先发起,在蒲州镇及韩阳镇范围内成立了28家专业合作社。2012年9月联合蒲州、韩阳两个乡镇43个自然村5个专业合作社在永济市工商局注册为“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最终发展成为一家跨两个乡镇、23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六万亩土地的互助性经济合作组织。

  蒲韩联合社的团队成员全部来自当地农村,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在这二十年中,团队成员秉持着让农户生活得更有尊严、让我们乡村更美的理念,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农户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合作发展的综合服务之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1998年为引导农户科学生产,合理投入农资,而后开始举办技术培训,建设科技兴农网络,当时主要靠请当地技术服务站的老师为农户授课,发展至今联合社已发动社员成立了386个有机农业联保种植小组,以“守护土地、守护良知”为宗旨。

  2001年,为发现骨干、凝聚人心,组织妇女跳舞,并通过跳舞延伸更多的娱乐活动、文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更适应、更适合乡村工作,并探索出一条以户为单位,从生活生产方面入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2004年通过乡村卫生治理大运动,整治村庄环境卫生,一户户的入户沟通,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终,全部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公益劳动中,完成村庄巷道堆积多年的垃圾清理,而后的村民义务修路也顺势完成,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凝聚力,由此也开启了自主互助的社会化服务道路。

  2005年开始尝试经济合作。2008年到2010年,侧重社区公共服务与经济合作实体同步发展,具体如下:

  ① 社区农民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的制度建设,且还原于日常生活中;

  ② 社区农民技术学校培养人才的课程及教学方法的有效进行;

  ③ 红娘手工艺作坊完成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

  ④ 有机农业联合社生产组织体系制度建设;

  (一)生态生产合作

  1、土壤改良和生态种植

  坚持自愿原则典型示范;坚持逐步推广,不一哄而起。

  从1998年的农业技术培训,我们始终坚持引导社员在生产上精耕细作,合理使用农资。2010年前后,合作社自觉开始以改良土壤为目的进行统一生产指导。第一年,合作社就号召社员自愿拿1亩地进行实验。3年后推广到每户5亩,统一要求在改良的耕地上种植4—5种不同的作物或果树品种,这样做既是错开农时,防止一哄而上导致果品滞销,又能发挥家庭生产优势,使劳动力、资金都得到优化配置。

  2、农资统购、日用品统购服务

  合作社社员土地面积约3万亩,社员联合起来农资统购既能保证监督质量,又可联合降低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引导社员合理健康地使用农资。自2014年后又增加了为农户提供日用品统购服务。联合社始终遵循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原则为社员提供服务,起初每月为社员统计一次外,在后续的发展中增加了传统节日需求统计统购服务,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通过日用品统购服务,蒲韩联合社引领社员做到正确、健康消费,杜绝假冒伪劣的商品进入农村市场,至2016年日用品统购业务涉及9个种类68个品种,全年日用品统购约430万。

 (一)形成了基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治理载体。

  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支持和配合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工作。积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村容整洁、养老、幼儿托管等社会性服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的互信互助远比城市重要。蒲韩联合社在开展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熟人社会原理和制度优势发挥出来了。尊重本地的公序良俗,在管理人员中培养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的精神境界。以此为前提,蒲韩联合社在各种事务当中,以生活方面为切入点,尤其注重引导社员的观念转变,在开展经营活动的同时,也进行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形成了基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治理载体。

  (二)积极探索出兼并社会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乡村综合组织架构。

  蒲韩联合社的原点是郑冰夫妇的农资经销店,也属于从专业合作社起步。但管理团队没有拘泥于某个项目,而是把各个专业合作社整合到联合社中,形成综合服务优势,把农户手中掌握的土地、产品、资金、人才、市场信息等多种要素有机地组合成市场竞争优势,有效地改变了专业合作社单打独斗的艰难局面。

  通过持续的文化活动与义务劳动调动农户的自主性。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激发出了农户的积极性,在后续的经济合作中逐渐显现出农户的自主性与主体性。

郑 冰:案例讲述人

金德钧: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 

赖文鑫: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两岸和平发展促进会主席

李昌平:中国乡建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珠海市政府农业顾问

黄海波:太原日报主任记者、“黄海波工作室”主持人 

 

蒲韩案例讲述人郑冰:守护这片土地,合唱农民的喜怒哀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0多年前,在黄河岸边鹳雀楼下有一位乡村女教师,发现农民不会种地——觉得化肥越多产量越高。从那时开始,她坚持在农村义务进行技术普及,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活动。她在山西永济的蒲州、韩阳两个乡镇发起的农民合作组织,从1998年一直做到现在,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她就是郑冰,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

蒲韩案例的生命力在于和农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蒲韩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古迹很多,人杰地灵。郑冰是个老师,我第一个感受是:一个老师二十年,不折不挠坚持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非常了不得。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农民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从农村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扎扎实实为农民做实事。他们是真的和农民结合在一起,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农村发展需要“返青富民”把农业金融还给农民

  山西运城在台湾很有名,听说是关老爷子的故乡。我的家乡在台湾苗栗县大湖山一个小山村,到处是高山,这是台湾很贫穷的一个山区县。我出生在台湾资源最贫瘠、生活最痛苦的年代,从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到生产线的工人,经过50年的努力,成为跨国企业董事长。我父亲当初是大湖农会的指导员,我从小尝尽当农民的辛酸,我见证了台湾60年来农业发展的过程。

蒲韩案例具有良好的基础应纳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的框架里

  当年李昌平担任乡党委书记时,曾给朱镕基总理写“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在第十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李昌平点评蒲韩案例时颇为动情。

  李昌平说:“郑冰经历过太多磨难,她经历的磨难是我们很多人不常见的。她可以说办了全国最好的合作社之一,是最好的,也是最磨难的。我今天的第一条建议是坚持四条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村(行政村)社(合作社)融合发展,这是第一条原则;第二条原则,服务服务再服务,千万不要搞生产。

蒲韩领头人身上洋溢着晋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左右坐的都是大咖,我能坐在这里首先一个原因是,我和郑老师都是山西人。郑老师口音更像西安人,和太原话不太一样,饮食也不太一样。大家知道山西人喜欢吃醋,但是晋南人喜欢吃辣子,味道也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

  对于山西人来说,晋南人有一种“正气”,不特别会变通,认准一件事情不停地往下做,不达目的绝不放弃,就是这样一种“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