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的道路上,湖南省长沙县不断探索、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创建“零碳县”的战略目标,并尝试利用节能减排、能源替代及碳回收技术完成碳减排任务,在工业城市中建立起产业低碳化、生活绿色化、碳汇规模化的“零碳”社会。这是一个工业强县自加压力,用高标准倒逼节能减排,同时抢占生态文明下的产业增长点,表现出排头兵的胆识和谋略。

  2013年的党代会上,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国率先建成零碳社会”的想法。由此,长沙县选择了一条自加压力的“零碳”之路。在我国已经公布的两批低碳试点城市中,湖南省和长沙市均不在此名单内,但长沙县却毛遂自荐提出更为大胆地建设“零碳县”的目标。这一提法也立刻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甚至遭到来自外界的种种质疑。长沙县的雄心到底是客观理性的长期战略还是一时兴起的追风口号? 对此,长沙县县委书记杨懿文认为:无论“低碳”还是“零碳”都是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虽然短期内的节能减排压力会影响经济的增速,但从长远动态来看,这种倒逼能够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并且可能带来新的产业机会和增长点。另外,长沙县是工业大县,但同时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发展,若长沙县作为全国排碳大县都能成功创建“零碳县”,那么全国2800多个县就可以复制这种模式,这对长沙县乃至全国和全世界都是一种贡献。对于何谓“零碳”? 是不是意味着不再排放二氧化碳? “零碳县”,通俗来说,是指一个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通过规划、统筹,应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态碳汇补偿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与碳汇代数和等于零。这其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每天都在产生,也每天都在被转化,然而转化的速度赶不上排放的速度,这也就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越积越多,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

  1.推动低碳经济的国家部署

  低碳是一个全球化命题。在应对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曾被视为各国政府为人类免受气候变暖威胁而做出的减排承诺,中国也相继于1992年和1998年成为两项协议的缔约国。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任务。随着国际碳减排格局的不断变化与我国碳减排任务的持续升级,2014年11月12日,我国在与美国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发出了碳减排最强音:计划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持续升级的碳减排任务将我国带入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进程。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与2012年分两批确定了6个低碳试点省份和36个低碳试点城市。试点的主要任务是测算并确定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指标分配方案,建立该地区碳排放权交易监管体系和登记注册系统,并培育建设交易平台,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支撑体系等工作。

  2.长沙县主动而为的担当

  在我国达成碳减排任务过程中,对外,面临着兑现减排承诺的压力;对内,则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挑战,同时还要应对发展与减排的矛盾、国家政策与地方和企业执行间的矛盾。如何达成碳减排目标? 虽然长沙县是工业强县,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却也从来没有怠慢,县委、县政府一直秉持的“南工北农”政策就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平衡结果。而创建“零碳县”的提出不仅能够有效分担国家的碳减排任务,而且还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沙县确实存在工业废弃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等问题。长沙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国良曾表示:“管控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对百姓造成危害。近几年,长沙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要把这些问题纳入到关注的范围内。”在2013年的党代会上,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国率先建成零碳社会”的想法。此后的2014年1月,长沙县正式成立了由杨懿文任组长的“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零碳办”),全面统筹、实施“零碳县”所有相关工作。2014年2月,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开展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长沙县实施“零碳县”战略的大幕正式拉开。


详细>> 

  1.科学谋划路线图

  如果说“低碳”意味着节能减排,那么“零碳”是否意味着停止排放? 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 长沙县最初提出建设“零碳县”的构想,不仅是普通群众难以理解,各级干部也是心存疑虑。长沙县县委书记杨懿文对此却是充满信心。从短期看,“零碳县”的建设会倒逼产业结构调整,部分高能耗、有污染的产业将可能外迁或转移,阵痛期的经济下滑可能不可避免。但从中长期趋势看,“零碳”将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并且在有些地方已经初见端倪。而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完整的碳产业链并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商业化运作。长沙县曾做过初步规划,一方面,排污权及封存的碳产品可通过碳汇交易市场平台出售;另一方面,因固化碳产品的应用范围广泛,长沙县未来有望培育出庞大的碳产业,从而占领产业制高点。

  对速生草及固化碳产品,长沙县也曾针对种植、生产、交易等环节有过设想,长沙县移民局局长裴志宇就曾表示:高桥镇水库周边的农民在生态移民后,将考虑把他们的土地流转后用作速生草种植基地,这样既不违背“南工北农”的发展策略,在速生草种植、加工环节还能吸收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据推算,2吨固化碳产品的燃烧热量相当于1吨煤,利用它作为替代能源既可降低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也可减少企业的能源成本。

  2.摸清“碳家底”,编制“碳规划”

  长沙县委、县政府委托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对县域内2011—2013年能源与工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全面普查,这在全国也属首例。根据结果,2013年与2012年相比,虽然全县的GDP总量增加了近100亿元,但碳排放总量只增加4.82万吨,万元GDP碳排放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就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万元GDP碳排放量在节能减排措施得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控制增长的;二是年度碳排放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要控制增长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控制年度碳排放量增长在稳定节能减排措施的同时,要积极寻求除森林碳汇之外新的碳汇,而这恰恰需要一种高效的碳捕捉技术。

  2013年年底,长沙县聘请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编制了《长沙县零碳发展规划(2015—2035年)》,《规划》将实现“零碳县”的三个阶段做了具体划分:一是万元GDP碳排放量的“零增长”阶段,即本年度万元GDP碳排放量减上年度之差为零;二是年度碳排放总量的“零增长”,即本年度碳排放总量减本年度封存碳产品的碳汇量,减上年度碳排放总量之差为零;三是碳“零排放”,即全年碳源与碳汇代数之差为零。2015年,长沙县县委、县政府又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工作意见(2015—2025年)》与《“零碳县”发展模式试点2015年度工作任务》,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让抽象的目标有了可操作性。

详细>> 

  1.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

  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核查,2013年,长沙县国内生产总值为976亿元,净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0.61tCO2 /万元GDP,净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比降低了4.69%,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5.66%。2014年,由于环保措施的升级,长沙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长沙县万元GDP能耗下降了6.0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16家,全县财政总收入较上年增长15.1%的情况下,万元GDP能耗的继续下降,这些都表明长沙县的“零碳”探索已经初见成效。

  2.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展开

  “零碳”模式与国际上流行的碳减排理念及技术趋势十分吻合。因此,长沙县也吸引了许多国际目光:2014年12月,长沙县受邀参与第14届中国经济论坛的中丹(丹麦)国际对话,探讨“零碳”话题;2015年7月1日至2日,长沙县应邀参加了法国里昂气候与地区世界峰会;2015年7月,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马天宁率团考察长沙县,他评价:“零碳”发展模式与“速生草捕碳固碳”技术对全球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长沙县正在筹备参加2015年12月在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向全世界讲述“零碳”故事。

详细>> 

  1.毛遂自荐、自加压力的生态文明探路者

  作为中西部第一的工业强县,长沙县并不在国家低碳发展试点城市的名单中,但县委、县政府从县域的长远发展考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放弃眼下的GDP增速和产值,提出创建“零碳县”的超前构想,这种毛遂自荐、自加压力的做法本身就显示了地方工业强县的担当与责任。而在具体的推动实践中,长沙县也绝非空喊口号,而是在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以科学理性的态度从碳普查、编制长期规划、节能减排与能源替代双轮驱动、筹建碳汇基地、建立碳交易体系、倡导生活绿色化等方面稳步开展。

  “零碳县”希望传递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低碳发展是人类在构筑生态文明理想境界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其实质是高效地利用能源、大力开发清洁新能源、追求绿色GDP,并通过创新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进而实现建立低碳社会的目的。这说明低碳发展不是短期内就能达成效果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长沙县在建设“国家生态县”后对生态文明理想的延伸,技术创新和应用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正如中欧社会论坛创始人、欧洲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会长皮埃尔·卡蓝默所言,“一个城市进入后碳时代的转变不应单纯依赖技术手段,而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模式的转换。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长期的合作机制来应对转型中各种复杂的、多方位的挑战。”

  2.瞄准生态文明下的产业增长点

  创建“零碳县”的目标无疑是对现有工业发展模式的一种自我挑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下的利益,但作为中西部第一工业大县的长沙县考虑似乎更加深远,除了自加压力,让“零碳”的目标倒逼节能减排和生活绿色化外,还要积极寻找生态文明时代新的产业机会。在长沙县县委书记杨懿文看来,“零碳县”建设未来的一个成果可能是将催生出新的“零碳”产业,甚至衍生出“零碳”产业集群。这也将为整个长沙县未来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甚至在“零碳”等产业方面的超前引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