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到XX来看海。”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每个夏天,这句无奈的话总能成为中国各个内涝城市间流传的网络流行语。2016年夏天,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多个省市的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内涝不仅对城市面貌造成破坏,也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容小觑。面对内涝的严峻形势,这些“看海”城市又有如何破解内涝的万全之策,哪些内涝城市正在变成海绵城市?哪些内涝城市继续内涝着……《城市化》杂志本期为您呈现中国内涝城市地理。

  今年,我国入汛提前较多、降雨强度大,雨情汛情超常,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以及200多条河流水位超警。一批中小水利设施受损,福建等地发生山洪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有武汉等79座城市出现内涝。

  7月5日一早至6日下午,李克强总理赶赴安徽、湖南、湖北察看防汛。30小时“转战”3省汛区,换乘飞机、高铁、汽车,上庄台、登大坝、涉江水,争分夺秒在7个考察点深入防汛抢险一线,见缝插针在机舱、车厢召集有关负责同志进行研究,并连夜主持召开防汛工作会议。

  李克强总理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根据预测,我国多地强降雨还会持续,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他特别提出三点要求。首先是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重要堤防和重要设施安全。二是重点防御流域性大洪水和次生灾害“两大灾害”。三是扎实做好监测预报预警和查险除险“两项基础工作”。

  在安徽的视察结束后,李克强总理于7月5日14时出发赶赴湖南岳阳察看长江干堤防汛。在湖南岳阳,李克强总理察看了一个内涝严重的城中村。他指出,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补上城市的历史欠账。

  7月5日晚的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了“短板”。他指出,各地要针对抗洪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下决心补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两大短板”。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更要推进改革、创新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在今年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在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等工作时,就强调要降低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地下管网等建设。运用“互联网+”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详细>> 

  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看海”这个关键词,您将会得到无数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欢迎到武汉来看海”,“欢迎到郑州来看海”。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大中型城市急剧扩张。西谚说,所有的道路都是通往城市。城市化过程中,的确让人民享受到了医疗、教育、现代化生活等各种红利。然而,近些年,以城市夏季内涝为代表的城市病也伴随而来。

  《城市化》杂志调查发现,通过重点对我国东部沿海、沿江、沿湖等20余个省市近250个地级市以上城市,2012年至2016年近五年的监控数据显示,连续五年出现城市内涝的城市有武汉、深圳等10余个城市;连续四年出现内涝的城市有合肥、珠海、新余等近等30个城市;连续三年出现内涝的城市有广州、郑州、济南、贵阳、桂林、佛山、中山、邯郸等近50个城市,占被调查城市的20%;连续两年出现内涝的城市有近100个城市,占被调查城市的40%;近五年来,没有出现过内涝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寥寥无几。

  就区域而言,珠三角、长江中下游沿线等地城市群中,每年城市防汛、防内涝压力极大。近五年内,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每年都面临内涝。其中武汉、广州等城市最为严峻。

  以武汉为例,2016年、2015年、2013年连续汛期内涝。“春天到武汉大学看樱花,夏天到武汉大学来看海”,一时成为有着“大江大湖大武汉”之称的武汉市的网络流行语。

  自今年5月以来,连场暴雨已让广州多次沦为“水上威尼斯”。甚至出现了市民骑摩托艇上街的闹剧。据报道,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显示,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严重内涝事件发生点有7个;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有51个;进入2000年以后,内涝事件主要发生点为113个,在越秀、天河、海珠、白云等区域都有分布。也就是说2000年后,广州市城区内涝点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的16倍。

  调查还发现,随着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各省的县市级以上城市也出现了每年夏季汛期看海的内涝严峻局面。

详细>> 

  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城市化只关注城市建筑面积的盲目扩大和现代化,宽广的马路配合高楼大厦,铸就了城市进程,但对于环境和水文的考虑严重不足。如前文所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各地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各个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之一是:管网建设不足等历史欠账较多。这便出现了城市一遇到暴雨等极端自然天气便出现内涝、水淹的现象。今天城市建设中所提倡的综合管廊、多规合一便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而另一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比如对城市中原有自然河道、湖泊、湿地等天然调节内涝的“城市水肺”的破坏。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城市的建造都是向水而居、临水而居。城市对水的亲近,是我们这个农耕文明国度的文化基因。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却是以城市河流湖泊的消亡为代价的。

  以武汉市为例。近年来,许多湖泊被填埋,导致武汉市的蓄水、涵水能力成数倍下降;另一边,大拆大建之后的城市建设中,抗洪排水设施基础建设却没有同步跟上。

  武汉市相关市领导曾直言,武汉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据统计,从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武汉市的湖泊由200余个缩减至了160多个;而与之相对应的,武汉市城市建设区总面积则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455.06平方公里到2011年的507.54平方公里,5年间面积增长了11.53%。

  有研究指出,仅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10年内,南京市就消失了20条河流。

  由于中国城市城区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城市地面的大范围水泥硬化,绿地植被、河流持续减少,导致城市整体透水率持续快速下降。

  也就是说,钢筋水泥来了,内涝和城市水淹点也随之而来。如硬化屋顶、停车场、广场、水泥及沥青路面等,使得原本透水的植被和土壤变为不透水的人工建筑物,由于填占城市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城市水系调蓄能力下降,大部分降雨无法进入地面垫层以下,从而形成地面径流,使得暴雨洪水的流量增大,产生城市暴雨内涝灾害。

详细>>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2月31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意见》明确表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4月,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16个城市获得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资格。2016年4月,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盘锦、呼和浩特、运城等14个城市最终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外,各地也先后开展了省内海绵城市试点。杭州市、厦门市、萍乡市等多个城市成立了海绵办公室。

  《城市化》杂志在对上述30家试点城市近五年来内涝调查后发现,试点海绵城市治理内涝任务十分严峻。2016年夏季汛期,上述30家试点城市有12家出现城市内涝,其中如武汉、重庆、珠海、深圳夏季汛期接连几年内连续出现内涝,情况棘手。内涝情况严重的城市经过申请轮轮淘汰被选入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也说明了这些城市决心摆脱内涝的渴望。

  在上述试点城市中,贵阳市贵安新区、西安市西咸新区、甘肃省庆阳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固原市、呼和浩特市、山西运城市均是中西北缺雨干旱地区,历史上属于缺水少水城市,但近些年来,每年汛期,上述城市又成为内涝城市,比如西宁市、呼和浩特市近几年来均出现城市内涝问题。如何解决这一既缺水又内涝的矛盾,必须要靠上述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使得城市功能更海绵、更智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