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业去库存需适当减少财政补贴
时间:2015-12-29 09:49:31  来源:新京报   作者:菁城子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农业结构性改革,对“三农”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

    我的老家在福建丘陵山区,耕地狭小,当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教科书说到梯田大加赞美,那是人类向自然要耕地的杰作。我每读起却觉得辛酸:耕作梯田太辛苦了,基本靠天吃饭。
大概10年前,家乡梯田全部消失了。近村的很多稻田都变成养鸭场,或是把水排干种蔬菜。稻田大面积萎缩,或是变成菜垄旱地,果树竹林,或是退回到自然的状态。稻田减少总量可能接近一半,还有一些稻田从两季耕作变成了单季。

    粮食产量会大幅减少吗?也许会吧。粮食单产不断增高,毕竟少了那么多耕地,年轻农民大多都外出了,本地粮食减产很正常。不过农民吃饭没有任何问题,农副食品产量不断增加,到市场买粮的现象也很普遍。只要农民赚到钱,还担心粮食不够吗?

    我有朋友说,他的老家在鄂东,最近几年,双季稻悄悄演变成单季稻,小麦开始大面积播种——过去当地从未种过小麦。农民为什么在适合水稻的土地上种植小麦呢?原因很简单:虽然种水稻产量更高,经济上却不划算。更重要的是,水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农民工从城里赶回来抢收抢种,太耽误时间。城市工价十分昂贵,农民返乡劳作不划算。

    小麦“逆袭”和产量无关,仅仅因为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和其他产业竞争更有优势。粮食虽然减产,农民收入却增加,总体经济效益提升了。

    从全国范围看,上面两个例子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由此也可见,农民种粮具有很大伸缩性。粮食不够,农民会想尽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当种粮变得不划算,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改变生产,将劳动力投向其他产业,抛荒弃田都在所不惜。过去农民基本看天吃饭,现在要比较机会成本,考虑市场需求,农业虽然落后,农民却已经市场化。从技术投入和精密耕作的水平看,中国农业还很落后,很多粮食主产区还有很大的提产空间,无需担心粮食危机。同时,只要价格信号灵敏,粮食过剩也不成严重问题。

    当下农业出现了冷热交加的奇怪景象:粮食产量连年攀高,明显的“生产过剩”症状;粮价却居高不下,以至于粮食加工商从国外进口都显得划算。这是农业长期补贴、粮食高价收储的结果。这种模式现在遇到了天花板:继续补贴收储,不仅造成无谓的负担和浪费,同时也给未来粮价暴跌带来隐患。城市居民承受着高粮价负担,农民工也是其中受害者。

    根据历史经验假定“合理的粮食产量”,属于计划思维,很可能造成浪费。不妨学习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政府需做好产权和价格工作,给予农民更多选择,至于粮食产量应该是多少,政府无须过多过问。粮食是易耗品,农业调整的周期也比工业短得多,只要价格灵活,农业库存其实很容易消化。政府长期施行的高价收储和高额补贴,表面是为农民好,其实是用财政补贴把他们留在农村,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