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生态文明有赖于生态教育
时间:2015-12-17 11:26:5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于文秀  

  为期近半个月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日前在巴黎落下帷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提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受到各方关注和赞赏。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已不再仅仅是节能减排、治理污染,而具有了价值观的意味。而真正要让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渗透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离不开生态教育。

  近年来,保护生态的呼声和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我国的生态教育还远未达到真正应有的标准,生态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在国内普遍存在。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环境问题不只是行政的、科学技术的问题,也是人的心理和教育的问题。”切实将生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课程,是应对和减缓生态危机乃至拯救地球的根本对策之一,虽慢却是有长远效果的根本途径。生态文明的真正实现有赖于生态教育的真正实施。

  生态教育并非仅仅指泛泛意义上的保护生态的倡导,或用已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灾害现象警醒世人。按已有的定义,生态教育是顺应自然的人性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过程。

  生态教育主要以生态哲学为依托,传授、传播生态基本知识和生态文化理论,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提升人的生态素养,培养人的生态自觉,发挥生态教育在应对人类环境危机的作用,目的是保护地球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辐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金字塔”范式,生态教育处于金字塔底部,为我们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其实,人类的文化基因中不乏自然崇敬和禁忌观念,并且以禁忌为限定,恪守自然规律,很多民族自古便有,中国传统文化亦如此,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皆在警示世人“不做反自然事”。只是在世界日益城市化的趋势下,自然崇敬的教育不仅大大衰退,而且还对自然有变本加厉的粗暴榨取,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带来环境的伤害和心灵的伤痛,以至于有学者指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自然界的问题儿童。”生态问题从深层看是人的价值观问题,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将生态价值观植入教育体系,使之内化于人的基本意识、认知机制和价值取向中,从而指导个人与社会的行为,统摄物质文明发展的物化成果和物质现实。例如在教育的初始阶段就应该融入生态自然观的内容,抵制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因子,树立绿色理性的价值理念,从思想前提和思维范式甚至是信仰层面构建健全、严谨的生态观念,成为世界观的必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美国率先引入生态教育,随后德、苏联、日本等相继开展了学校的生态教育板块,把生态教育列为大学必修课程,开设生态学专业。总体上,我国对生态教育重视不够,存在教育形式粗放、简单,内容浅显浮泛,定位不够清晰,理念树立不牢,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生态教育课程尚未真正纳入主流教育的课程体系。

  生态教育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生态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态保护意识应该内化为人的精神属性和自我精神需求,让心灵和自然相通。美国自然文学家克鲁奇说:“一个对自然史毫无知晓的人无权称自己是现代人。”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体,从广义说它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应该说生态教育所能改善的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具备了系统而完善的生态教育,我们不只会有蔚蓝的晴空和绿色的地球,更会有和谐美好的社会、和平幸福的世界。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