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4 首位城市应该如何“控资源”?
时间:2015-10-28 09:43:2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武凤珠 

  谈及城市发展,齐骥曾表示,中国政府在几年前就已提出“要推动大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仍没找出一条合适的协调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快速推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最严峻的问题”。齐骥称,若“中国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迁移”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会长期存在。


  然而“城镇化涉及到多个部门”,齐骥指出,如果中国的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发力,把知名企业、医院、高校等都从北京迁出去,那么“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读书、就医的人口压力”——“首位级城市”人口集聚背后,是不同区域“资源”的不均等,而要解决“资源”不均的问题,需要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公共服务均等化

  陆杰华在对比中国与国外的人口管控措施后指出:“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调控人口的迁移流动,比如,加拿大等国家会对移民设立各种条件门槛,但为什么争议比较小?那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政府会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我们现在很多城市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宋迎昌也以纽约、伦敦等国际都市为例,指出优质公共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均等化配置是“避免人口过度流向城市中心区的关键因素”。宋迎昌说:“通过完善大城市近郊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和服务配置,可以有效减少周边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比如,纽约格外重视郊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政府直接进行大量投资,而且给予政策吸引和鼓励私人投资;为加强周边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1994年,纽约为每个郊区学生支出达9688美元,而城区仅为 8205 美元。伦敦也非常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在早期就注重保护和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有效缓解了农民进城的压力。

576b16dd45ed3c8ebb319f046a01c3c7.jpg

  事实上,我国政府早已认识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早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就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2007年,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长期看,解决城市人口问题,关键是要消除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段成荣说,必须把调控人口规模的平台建立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公共资源在空间上的均衡分配,“只有大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也同步发展起来了,才能真正减轻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实现人口有序流动。”

  疏解产业功能

  陈钊与陆铭曾共同研究全球各国数据,分析首位城市的规模与哪些因素有关,发现“人口可以解释绝大部分首位城市的规模”: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首位城市就会越大,而上海无论是在全球还是亚洲的趋势图中,都处于平均线之下,但并没有偏离太远,“也就是说,如果全球的大城市规模有某种普遍规律的话,那么上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并不是太大了”。

  陆杰华也指出,北京部分地区的人口确实比较集中,但从全市的整体来看,相比香港、新加坡、纽约等城市,北京的人口密度并不是特别大,“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每平方公里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还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产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陆杰华说,“人口疏解的关键不是疏解人,而是疏解产业功能”,“产业功能不疏解,人口很快又会重新聚集,因为城市对这些人的需求仍然存在”,首位城市“又要疏解人口,又要做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二者是很难兼得的。

  中央及地方政府也已认识到这一点,在2015年2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习近平说:“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不应承担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过多的功能。”在7月召开的北京市201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市长王安顺也表示:“要把功能疏解作为关键措施,每项任务都要算好人口账,规划利用好腾退空间,防止新的人口聚集。”

  疏解产业功能也应采取市场化手段。学者李华芳以纽约、上海为例指出,“首位级城市”人口的限度是由“高度竞争的劳动力流动决定的。不适应城市里竞争的人,自然要流出到其他地方去。但如果是行政强制搬迁,或者对外来移民单向设限,反而是保护了不适应城市竞争的人,并且通过城市福利变相补贴了一部分原本会被竞争淘汰出城市的人,最终会扭曲城市的运行机制”。

  优化城市规划

  “当人们普遍认为城市病是与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相伴生的问题时,香港的经验被严重地遗忘了,”陆杰华说,“香港面积不大,但在有限的面积里,政府保留了大量的绿地和郊野公园,人们只是集中居住在香港那些岛屿的边缘地带。但是,通过道路的合理规划、地上和地下各类交通设施的完善,在这块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却没有严重的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

  首位城市人口问题“与其说是人口规模问题,不如说是人口空间分布问题”,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教授张强表示。比如,北京从1993年起就计划将产业功能和人口向周边城镇疏解,但产业布局却没有围绕调控目标做出有效的调整,主要的就业机会、基础和公共设施仍大量集中在城市核心区,直接导致了人口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分离,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朝夕性移动,加剧了城市运行的紊乱。

  陆杰华也认为,“首位级城市”普遍不宜居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人多,二是城市的规划不好”,“在北京,你要想坐火车,无论去北京站、北京西站还是北京南站,都要进入一个比较拥堵的地区”,这就是城市规划的问题。陆杰华说,“人口问题不仅仅是总量的问题”,“我们最应吸取的教训,就是我们的目标过于单一了,都是简单地设立数量,没有涉及结构和分布问题”,“我们现在要在结构和分布上、在提高城市承载力上多下工夫”。

2b2ebbafff8a60876c1a7107d0c77f06.jpg

  优化城市规划的过程也是对城市空间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利用的过程。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用地功能适度混合”,“统筹规划市区、城郊和周边乡村发展”。《规划》虽已从宏观层面阐明原则,然而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规划到实施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城市群协调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东京也曾经历人口的高速增长期,人口数量由628万猛增至1140万,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种种“城市病”。然而在应对“城市病”的过程中,东京并未一味“控人”、限制城市规模,而是通过转变城市布局、打造都市圈等方式,重塑城市格局,扩大了城市的容纳能力。1956年,日本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首次明确了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的首都圈地域范围。经多次规划、多年打造,东京都及其周边的千叶县、神奈川县共同承担起了东京的城市功能,形成了“一都三县”东京圈。

  “治理‘城市病’有赖于建立健全城市区域体系和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说,“一方面要在产业结构上调整,将集中于中心城区的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央企总部等向近郊区迁移。另一方面要推进区域均衡发展,加速大城市与周边卫星城的一体化。”

  事实上,建设周边城镇、发展周边城市,早已成为各国应对大城市发展困境的普遍做法:1945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对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做了通盘的空间秩序安排,以人口疏散为目标,在大伦敦都市圈内计划了10多个新城以接受伦敦市区外溢人口,这些新城不但疏解了伦敦人口,而且分解了伦敦市区的功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巴黎及其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也是城市组群发展的典型例证。

  在中国,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也都在蓬勃发展;从2011到2013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屡次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国家已在尝试通过城市群协同发展缓解“首位级城市”的人口压力、解决城市发展不均问题,只是若要实现周边城市对中心城市人口、功能的有效承接,尚需从公共服务、产业等领域做好全局规划,逐步实施。

  “首位级城市”因人口规模过大而衍生出的种种城市问题,症结、根源都不在“人口”本身。正如有观察人员评论所说:解决城市人口容量问题的关键或许并非人口数量本身,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首位级”资源的转移带动各地均衡发展,在使这些城市人口相对“变小”的同时外地城市“机会”变大,才是解决当下“首位级城市”人口集聚问题的长远之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