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让居住证实现预期效益仍需清障
时间:2015-10-23 10:24:56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徐立凡 

    建立居住证制度虽然是过渡性、渐进式的改革方案,但有历史性的破冰意义。让居住证制度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还有许多障碍要清除。

    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决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草案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打破了户籍制度对人口自由迁徙的限制。在市场经济事实上已经冲破人口流动篱笆后,人口迁移制度早已有修正需要。而近年来,其滞后性越发显露无遗。其一,由于户籍制度中附加着教育、医疗、出行、社保等权益,而全国外来常住人口多数无法享受这些权益,造成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显性不均等,有违社会公平正义;其二,全国2.53亿流动人口中的多数,在所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工作,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队伍的主力军。权利的不平等导致需要更高人工成本以维持生产和服务需要,导致人口红利的衰竭速度加快,削弱了经济的竞争力。其三,公共服务覆盖率低,还加剧了社会板结化的程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得不到保障,依法纳税却得不到纳税人的应有权利,造成了流动人口贫困等问题的代际传承,限制了底层社会向上流动的空间,抽离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资源。

    建立居住证制度虽然是过渡性、渐进式的改革方案,但有历史性的破冰意义。不过,从广东、上海等地先行推广居住证制度的情况看,让居住证制度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还有许多障碍要清除。

    从居住证制度本身看,先行城市普遍存在着资质标准单一、门槛过高的问题。已实行居住证的城市,普遍将学历、教育背景、科技发明成果、投资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积分落户也普遍存在基础分值设定过高,附加条件过多,时限过长等问题。而已经和正在为所在城市做出贡献的外来人群,大多数集中于二、三产业的低端行业,如果按现在的资质要求,他们很难具备领取居住证的资格,更无望够得着积分落户的门槛。实际上,最好的资质证明应是看是否为所在城市纳了税,只要履行了纳税义务,就应享受纳税人权利。这是推行居住证制度的前提。

    从财政支持力度来看,由于多数基本公共服务将附加在居住证上,居住证制度的推行意味着城市财政支出的预期效益大幅增加。然而现实情况是,城市越大,区域中心地位越突出,对新增的财政消耗的支持能力越强;财政能力较弱的城市,则很可能出现缺乏推行积极性或有心无力的情况。

    说到底,经济是否繁荣,社会治理是否透明公正,决定着人们的去向。因此,只有普遍建立起更合理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人口才会均匀有序流动,居住证制度才能起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的城镇化的终极作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