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东营:城镇化率64%全省第四
时间:2015-09-23 23:31:34  来源:东营网 

    今年50多岁的苏师傅自退伍转业后一直在东营工作,长期以来养成了翻看地图的习惯。在一个上午,他细数三十年来东城的北跨过程,感慨这座城市越来越美丽,城区面积越来越大。

  记者翻阅1983年至2015年间出版的东营地图,能清楚看到建市三十多年来城区面积快速发展。

  仅以最近十年为例,在2005年的“东营城区图”中,代表城区四至的道路分别是西五路、南二路、德州路、东四路。而在最新版的“东营城区图”中,四至标志变成了西五路、南二路、德州路和东八路,而且这些道路组成的区域外围,建筑物也明显增多。

  原来的“荒凉地”逐渐变成聚居之地,原本住户都很少的地方商业逐渐增多,这座城市逐渐长大。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市城镇化率已经高达64%,高居全省第四位。

  9月21日,市统计局社会统计科发表了题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打造生态宜居新城》的分析报告,肯定了东营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市统计局社会统计科科长曹连峰通过分析城建与人口、产业发展的关系,认为东营城市建设还面临着至少四个问题。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报告分析者称这是为了“积极探寻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助力美丽幸福新东营建设”。

  全力打造秀美宜居城市

  当初荒芜的黄河入海口,如今一座城市已经拔地而起。在市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中,起草者用一长串文字就目前的城建情况进行了形容,指出东营已发展成为河口湿地与城市空间相互交融,石油生产与城市生活相互促进,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和谐一体的“秀美宜居生态水城”。

  曹连峰是这份报告的主要起草人,在他看来,从1983年开始,东营城建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三十多年来城建的一大亮点就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记者查阅材料了解到,1983年建市以来,各地积极整合资源,对人口规模较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乡镇进行撤并,撤乡改镇或乡镇合并。以变化最为明显的利津县为例,该县已从1997年的17个乡镇缩减到如今的2街道4镇2乡。乡镇撤并的效果十分明显,截至2014年,全市乡镇总数由最多时的58个减到40个。其中乡数量由31个减至3个,而镇、街道数量由27个增至37个。

  城镇的增多带来我市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曹连峰告诉记者,2014年东营城镇人口134.34万人,比1983年增加115.2万人,2014年城镇人口数量是1983年的7倍。“1983年以来,城镇人口年均增加3.71万人,而乡村人口年均减少1.32万人。”

  在城镇规模扩大同时,中心城区也开始甩开大步,快速发展。2014年,中心城区人口由1983年的11.8万人增加到70万人,建成区面积由1983年的19.9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115平方公里。记者了解到,占全市面积15.9%和人口34.2%的中心城区,创造了全市70%的第三产增加值和全市65%的地方财政收入。

  在曹连峰看来,城建快速发展还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目前,城市建设进程转向依靠二、三产业双轮驱动。数据显示,东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建市之初的87.2%下降到2014年的68.4%,下降1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8.2%提高到2014年的28%,上升19.8个百分点。

  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指标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来自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5.49亿元,相当于198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6倍。“建设投资的增加保证了辖区供水、燃气、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发展完善,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东营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曹连峰告诉记者。

  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群众生活条件改善,让市民受益。记者了解到,我市城建对于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数据显示,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40元,是1983年的66倍。与之相对应,2014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4.2平方米,是1983年建市初期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6倍左右。

  东营不是一天建成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西方名谚同样适用于东营这座城市。市民眼前这座“大空间、大绿地、大湿地、大水面”的城市并非朝夕之间建成的,而是经过30多年的不断建设,才形成了今天的气象。

  曹连峰告诉记者,东营城市建设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工矿城镇建设拉动的快速起步阶段(1961-1982年)、中心城市建设引领的持续发展阶段(1983-1991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镇快速发育的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9年)、城镇化率持续上升、结构性矛盾初步显现的转型发展阶段(2000年后)。

  1960年,华八井的发现拉开胜利油田大会战的序幕。1963年华东石油勘探局机关迁入,1965年设“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组建及统筹为油田服务行业,西城及河口区渐具城市规模。“此阶段特点是由布局独立工矿点发展到星云分布的工矿点阶段,居民点建设依附于矿区建设。”在曹连峰看来,当时城市建设主要力量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大型国有资源开发企业——胜利油田,因此“强援”介入使得东营城镇化率由4.0%迅速增长至14%,远远高于同期山东省的数据,“大约是同期山东省3.6倍。”

  记者了解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政企逐渐分离,国有资源开发型企业不再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的唯一支柱。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成立的东营市跳出原油田总部驻地(西城区)全面规划建设东城区,拉开了中心城市建设的序幕。“在原有矿区居民点基础上,城市的综合化功能逐步发展,城市建设与工矿点开始分离。”曹连峰告诉记者,该阶段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城镇化率由14.0%增长至23.8%。

  上世纪80年代,油田与地方一体,共同作为生产设施及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的组织及投资主体,而到了90年代,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和国家实施分税制,东营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投资者。记者了解到,在这一时期,城市新区开发引领了城建高潮,开发区建设与外向型经济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和空间载体。

  进入21世纪,随着石油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化,综合性新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成为东营市发展转型的战略空间,截止到2008年东营城镇化率57.7%,高于全省10.2个百分点。虽然数据喜人,但结构性矛盾开始隐现。“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及人口就业因子的增长不明。”不过,曹连峰告诉记者,2009年和2011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先后批复,为东营城市功能的转型之路带来了空前机遇。

  理念、生态、产业、制度四因素制约城建发展

  记者从市统计局获取了一份材料,总体来看,2014年我市城镇化率64%,高居全省第四位,超过烟台、潍坊等一些经济总量高于我市的地区。虽然如此,但在曹连峰以及所在的社会统计科看来,城市建设还存在着至少四个问题。

  “东营很早之前就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分析报告如是说。
   
    我市地处滨海重盐碱地区,造林绿化条件较差。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绿化措施,但从目前城市的生态环境情况来看,生态系统还较为脆弱,城市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产业,尤其是高新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目前,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4.59%,在全省列第5位,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02家,与全省先进地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曹连峰看来目前全市各类科技活动人员不到3万人,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高层次研发人员更为稀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不牢固。”

  据了解,我国目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体制,导致很多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受到地方财力等原因的限制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基层落实起来则相对困难。”曹连峰告诉记者,由于很多企业激励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人才流失。据了解,部分重点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更是高达50%以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