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乡村孩子“反学校”背后是“反权威”
时间:2015-08-18 09:52: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毛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名博士后,深入到中国西部农业县芥县最为偏远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云乡学校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踪。他提交的报告表明,在乡间底层孩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反学校”文化。有些乡村孩子甚至看不起老师,认为他们的老师,“绝对属于被淘汰下来的‘产品’了,在社会上也没什么尊严,所以就只有在我们面前装装权威耍耍威风而已”。

    这群乡村孩子的状态,特别是他们对待学校和老师的态度,表现出的“反学校”倾向,让我们感到一阵阵的痛心。但仔细把这个报告读下去,却又觉得有似曾相识的场景。

    这段时间,有关几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消息,在舆论场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有老师讲,在国内教学几乎不存在的课堂纪律问题,到了英国变成了最重要的问题;不少老师深深感受到,有些英国学生缺乏对老师应有的敬畏。这篇调查报告,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说在上课时出现的课堂混乱,当老师在前面板书时,甚至有学生在后面“将一瓶白酒传来传去,一人喝一小口”。我们西部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为什么出现了英国学校同样的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权威系统出现了问题。

    传统教育其实是建立在权威体系上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有着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越父母的权威。在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这种权威体系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挑战。在城市乃至东部地区,由于对教育的传统重视,特别是家庭因素的存在,反权威倾向可能还好一点。但在一些西部边远地区,由于父母流动的客观存在,带来的家庭教育缺乏,更是导致了这种权威体系的崩溃。对于这些未成年人来说,所谓“读书无用论”是一个过于深奥和遥远的话题,他们只是习惯性地表现出挑战权威、蔑视权威的态度。很不幸的是,老师和学校,就成了他们挑战权威的对象。

    更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还在“因材施教”,还在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在简单地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并没有“因才施教”,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和学生心理特征,拿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办法。一方面学生挑战权威,另一方面教育只讲权威,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对于这种由于反权威造成的冲突,在怀特的社会学名著《街角社会》里,有着比较清晰的记述和分析。看不到权威体系的崩溃,还在试图走权威教育的老路,势必会碰到许多问题,甚至会得出许多错误结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是要树立新的权威体系,还是像西方那样从学生实际出发,走开放型快乐型教育的新路子,迫切需要引起教育层面的思考。现在,我们都在讲教育创新,甚至还有教师到国外考察调研,近距离感受不同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我们能不能办一个“教育特区”,像英国人邀请中国老师一样,邀请几个外国教师进来,和我们的教师一起探讨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最怕的是,我们无视传统教育权威体系的挑战,而把问题简单归结为“读书无用论”。

    乡村孩子反学校背后是反权威。调研报告中有一句话,“少年们是用一种表演的方式反向成为监视下被灯光包裹的演员,他们用官方期许的行为表演麻痹了官方并形成反控制,同时加速自身‘反学校’文化的内在形塑实现着底层再生产”。其实讲的也是这层意思,需要教育改革呼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