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东河源市和平县:城市化大潮下山区教育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时间:2015-07-09 08:57:41  来源:城市化杂志 

b60039c4f12ac2c9c781ca590ef31096.jpg

  徐玉珍: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教育局常务副局长

  和平县作为山区县、省级贫困县,经济、教育发展均比较落后。如何加快教育发展步伐?这是和平县历代教育者思考、探索、尝试破解的问题。为探索破解之路,和平县勇于实施“文化育人”,并已经走过四个春秋,在硬件校舍设施设备、师资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大力推进“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取得了教学质量的稳中提升,辍学率大幅下降,学生多元化成长成为主流,逐渐形成“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态势。由于成效显著,和平县“文化育人”于2014年12月30日被广东省教育厅列入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那么,和平县是如何提出、推进文化育人的?又破解了山区教育哪些难题?

  一、背景与困难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尤其是山区农村人口递减幅度更大。农村人口的变化可以从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变化得知。从2005年到2010年,和平县新生入学从9300多人减少至3600人,每年减少1000多人。新生人数急剧减少的大背景和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化浪潮,另外一个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逐年显现。因为城市化,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由此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目前,和平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在校生76%,有些乡镇甚至高达90%。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亲情、家庭教育、家庭监管,导致人格扭曲、性格异常、习惯异化。哪怕在校生活,也难以融入集体生活,较多出现厌学、逃学、弃学等现象。2010年全县近30%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而出现厌学现象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80%以上;逃学人群中,90%以上为留守儿童;弃学人群中,95%以上为留守儿童。如果不破解留守儿童问题,厌学、逃学、弃学等现象就会逐年加剧,最终会动摇素质教育的根基。

  2010年,和平县提前一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教育部门发现几个严重问题:一是高中新生数量不足,其中既有计划生育因素、人口外流因素,也有因厌学辍学因素;新生素质普遍比较低下,其中既有原有管理模式效率不高因素,也有因学校不能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教学点人数稀少(全县教学点少于30人规模的29个)、缺乏人气,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素。如果不破解高中生源新生数量不足、新生素质普遍比较低下的问题,为全县人民多培养人才将成为一句空话。

  2010年开始,和平县计划推进教育创强。根据规划,全县将大规模进行布局调整(撤校并点),导致村级小学数量急剧减少,各镇中学、中心小学人数急剧增加。到2014年,和平县中小学数量将从289所锐减至41所,98%以上村级小学实施“撤高留低”后成为只有两三个班的教学点。经预测,届时中学、中心小学规模将成倍扩大,而教学点人数将大幅缩小,由此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中学、中心小学在规模扩大后如果还是那套管理模式,怎么能够留住学生、教好学生?教学点在人气不足情况下怎么能确保稳住学生、夯实学生素质基础?不解决这些问题,和平县教育创强将只是片面的创强。

  和平县属于山区县、省级贫困县,劳动力大量外出,优秀师资持续外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校园硬件、校舍设施设备等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或与发达地区缩小差距几乎不可能;同时由于优秀师资持续外流,使得义务教育师资,尤其是教学点师资90%以上为“代转公”,“民转公”以及“三军转公”(伙头军、打工大军、失业大军),师资素质低下是基本现实。可是,教育不发展,经济更难发展;经济发展不佳,又会反过来影响教育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不破解山区教育发展死结,本地经济就难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作为教育者,不能“等、靠、要”,更不能“坐以待毙”。

  二、决策过程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这是摆在和平县教育局领导面前的一道现实而急需破解的难题。对此,和平县教育局领导内部出现了几种不同声音,如这些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扭转过来,我们这批人无法完成此重任(不去搞什么教育改革);这些问题既有师资、管理,也有硬件建设方面原因,因此,在目前情况根本无法全部解决(即使尝试教育改革也是徒劳无功)等。

  震耳欲聋的口号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黄伟平局长没有参与辩论,没有明确表态,而是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当他看到公白中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亲子教育活动等让学生天天快乐、健康向上,全校辍学率为零,而且该校多年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三时,他异常兴奋,深入思考,萌生出“文化活动→文化育人”的念头。假如全县中小学都像公白中学一样,问题不是很好解决了吗?(既可以破解校园文化生活贫乏问题,又可以解决厌学、逃学、辍学问题;既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又可以解决生源不足问题;既可以解决德育落实难问题,又可以解决素质教育落实难问题;既可以解决习惯养成教育难问题,又可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氛围不浓问题;既可以解决教学质量提高难问题,又可以解决教育创强内涵建设难题。即一种措施破解多种困难和问题。)

  当他将这个想法于2010年9月16日拿到班子会讨论决策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文化育人”只是一种刚提出的教育理念,而且连内涵外延都还没有搞清楚,就在全县实施为时尚早;有人认为“文化育人”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是素质教育口号的翻版,没有多大价值;有人认为“文化育人”是没有用普遍事例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理念或模式,不具有全县推广意义;有人认为“文化育人”作为新教育理念可以一试,没有去试怎么知道就不行呢?

  归结起来,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多数人以不能影响教学质量为由,暂不推进文化育人,这样可以保障教学平稳,还可以静观其变,进退自如,没有多少责任;另外一种,少数人认为要实施文化育人,勇敢一试,全面推进文化育人,但是风险很大,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2b69fa1bac15026b3f77143ebe281fed.jpg

  如何决策?这是黄伟平局长必须面对的辣手问题。是少数服从多数、顺水推舟,坚持传统育人方式?还是坚决推进文化育人,主动改变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坚持传统育人方式没有半点风险,但是上述问题依旧而且有逐年加剧趋势,如留守儿童问题会更加严重,厌学、逃学、弃学现象会十分严重,很多留守儿童失去教育机会,很多家庭将因子女教育的缺失而丧失“脱贫奔康”能力;义务教育生源质量基础难以夯实,培养更多人才的任务难以完成,甚至连让学生“成人”的任务都难以完成(一旦这些未“成人”的学生流入社会,将造成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落实素质教育由于缺乏有效载体,教育创强难以达到硬件与内涵质量同步创强,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县,即硬件改善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也还是“涛声依旧”。坚持传统育人方式,哪怕教育发展真的不如人意,也是多数人的决策,自己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坚决推进文化育人,由于没有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引,而且多数人不支持,有可能难以推进实施,即使推进,如果在制度、管理、评估、激励等方面无法及时跟进、配套落实,受重视程度、理念理解、管理效率等因素影响,学校之间实施效果差别较大,有些学校的实施效果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顾此失彼、轻重不分、片面实施,进而导致教学质量或某些指标下滑,将会受到社会群众尤其是县人大代表的质询,自己要承担全部风险,弄不好还会因此丢掉“官帽”。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的决策过程,黄伟平局长却觉得比十几年都要漫长和艰难。

  沉默片刻,黄伟平局长用坚毅的眼光扫视了全体班子成员一遍,果断地说“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推进文化育人,舍我其谁?在校舍场室、设施设备、教师素质、管理成效难以短时间改变、改善的情况下,在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实施文化育人是比较可行的、有效的方法理念,也是全县教育者几经摸索的智慧结晶。破解三大教育难题,时不我待,不能等,而要争分夺秒!如果实施文化育人的效果不佳,责任由我承担!”
大家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随即情不自禁地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掌声里,大家知道局长做出这个决策十分不容易,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掌声里,大家知道局长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全县推进文化育人;掌声里,大家清楚局长比任何人承担的责任都要大,现在需要的是大家的共同支持和行动!
在风险与责任的平衡中,黄伟平选择了责任;在逃避与担当的斗争中,黄伟平选择了担当!

  三、主要措施

  一旦决定,就要坚决推进落实。为此,他更是以身作则,亲自撰写《论文化育人——结合我县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谈和平县如何探寻文化育人之路——以我县近几年教育发展为例》、《谈学校文化建设》、《论文化育人的多维性》、《论细节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迈向学校文化自觉》等十几篇文章,在《和平教育》刊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文化育人工作,以此统一全县教师思想,形成推进文化育人的合力。不久,和平县举办了第一届中小学校长论坛,研讨文化育人理念,加快推进文化育人步伐。

  很快,和平县教育局相继出台了《和平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中长期规划(2011-2020)》、《和平县中小学强项和特色建设规划》、《和平县文化育人特色学校评估标准》等5份规范性文件,稳步、系统推进文化育人。

  和平县教育局非常明确地提出实施文化育人思路,即要以成人成才为基本目标,要以“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为抓手,要以课堂文化活动和社团文化活动开展为载体,稳步推进,狠抓落实,促使形成“一生一强项”或“一生一特长”,贯彻“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育人观。在推进文化育人过程中,社团文化育人既是全县的短板,也是全县的重点工作方向。为此,全县要求每所学校社团数量至少达到12个,社团文化活动开展实现“三化”(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三固定”(固定每周活动时间、固定人员负责辅导、固定场所开展活动)、“两覆盖”(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生)。

  实施文化育人,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是关键。为此,和平县要求教师务必做到“九个一”,即教师每人每年订阅至少一份教育类报刊杂志、购买至少一本教育专著、撰写至少一份教学心得、研写至少一篇教学论文、主讲至少一场讲座、参加至少一次学术交流、开讲至少一节示范课、参与至少一个课题研究、参加至少一次培训。随后,黄伟平局长多方奔走呼吁,筹集300多万元资金建立县级教研中心和师训中心,争取预算每年150万元,用于培养师资力量,评选了星级教师500多位;积极引进资源建立和谐人生导师学院和平分院,邀请广东教育学院、广东教育学会、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市教育局等为本县推进文化育人出谋划策,其中刘劲予教授、李津逵教授、邓康延教授、李迪华教授等更是亲临本县一线学校指导推动文化育人工作。

  实施文化育人,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是核心。没有文化活动,文化育人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和平县教育局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每所学校每个学期至少让每位学生参加社团活动6场次以上,切实将传统德育落实到社团文化活动这个有效的载体上。目前,全县中小学校园社团达1100多个,每学期举办大型社团活动1500场次,学生人均参加社团文化活动达7场次以上,成为全市教育的亮点。由于学生参加社团文化活动多,不同社团培育不同兴趣潜能,锻炼不同意志和耐性,因此,社团既培育了兴趣、展示了能力、张扬了个性、激发了潜能,又让学生体会生活、理解集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从而更加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敬父母,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爱护学校,社团活动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多元成长。

  四、主要成效

  教师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全县共订阅教育类期刊5653份,比2010年增加4600份;全县教师每年发表教研论文400篇以上,比2010年增长250多篇;全县教师共完成校本教研专著或教材19部,比2010年增加15部;完成教研课题立项66项,完成结题28项目。

  校园社团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社团或兴趣小组1100多个,成为全市校园社团最多的县区;每所学校都成立了文学社,成为全市唯一一个校园文学社全覆盖县区。多数学生都参加了一个社团以上,每年至少参加社团活动7场次以上。多元文化活动开展成为全县中小学的常态,多元成长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参与社团活动成为学校德育的最有效载体。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浸润之下,师生乐意留在学校,学校也因此成为师生共同的家园,心灵的港湾。

  教研文化建设取得新进步。多姿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宽阔的展示、交流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新动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让学生感到学校生活的巨大乐趣和无形吸引力,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由此,和平县中小学辍学率全市最低,低分率全市最低;教学质量由全市倒数第一成为顺数第一,考取清华、央美、国美的学子在时隔26年后再次出现并保持稳步增长。

  特色文化育人工程成效初显。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和平县“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建设取得了预期进展,如和平中学、福和高级中学分别打造教研文化强项、社团文化育人特色,阳明中学艺术教育特色、实验初级中学“和”文化育人特色、阳明镇第一小学与阳明镇第二小学实施“阳明文化育人”、古寨镇中心小学实施“136课堂改革”及课外艺术教育、东水镇中心小学实施爱心教育、公白中学实施农村初中教学改革、青州中学推行“导学式”教学模式以及“校园书吧”、上陵中学实施信心教育……全县共有23所学校强项或特色比较明显。全县共建成特色文化校园26个,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校园文化。

  教育综合影响力逐年增强。2014年,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教育局、紫金县教育局以及连平县、东源县、龙川县学校等到我县参观考察文化育人模式;《广州日报》《广东教育》《基础教育参考》《河源日报》以及凤凰网、新华网等20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和平县文化育人经验;有4所学校校长在广东省校长论坛上介绍文化育人经验,有110篇文化育人经验论文获奖。目前,文化育人丛书已经顺利出版《理论篇》、《特色教育篇》、《教师文化篇》、《成果篇》等四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