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莫让城市沦为“无缘社会”
时间:2015-04-07 22:32:2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慧中 

    与社会再次关联,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人心要先暖和起来

    有组图片,最近在国外的网络上传播广泛:发型师周末走上街头免费为流浪汉剪发,清洁工打扮成超级英雄给儿童医院的孩子打气,老人铲雪发病、救护人员送完老人之后回来帮助扫雪……这些画面,让不同国家身居大城市的人们都感到了温暖。有外国网友留言称,真想马上走出去找个人拥抱。

    现如今,城市生活条件日益便利,一个人生活并不是难事。人们习惯了孤独,甚至享受着孤独,但城市的温度却低了。“无缘社会”的概念由此而生。这个听起来有些古怪的词汇,出自日本NHK电视台的一档电视纪录片。该节目聚焦城市中的特定群体:没有要好的朋友,家庭关系疏离,没有固定工作,与家乡也很少联系。他们活着却无人关注,死了连尸体都没人认领,甚至姓名也不为人知。很多人因为害怕“无缘死”,在生前就签约“直送火葬”。“刚出生时那么惹人疼爱,最后送终时却只剩下自己”,火葬场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令人心酸。

    一定程度上讲,“无缘社会”是城市化带来的“副作用”。每个城市都在标榜生活便利、发展迅速,但没有意识到同时也带来疏离和孤独。人们的相互隔绝,主要源于城市化带来的新的人际关系模式。英国一项调查显示:英国独居人口数量,在1997年到2007年间增加一倍,占总人口数的12%。很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或教育机会而离乡背井,而老社区和诸如工人俱乐部等社交场所的消失,也使很多人失去了社交机会,日益边缘。此外,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地解决日常所需的同时,也使城市中的人们交往更少。

    目前,“无缘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隐忧。如何变“无缘”为“有缘”,让城市人再次同社会产生关联?拍摄“无缘社会”纪录片的记者最后走访了位于日本和歌山县白滨镇的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专门收留“无缘”人群,让他们过上集体生活,重新找到生活的归属感。他们中的不少人最终鼓起勇气,重拾与生活的关联,再次融入社会。

    “无缘社会”中新型人际关系的成因很多,很重要的一项恐怕是个人主义的发展。正如英国《卫报》2013年的一篇文章所说,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中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导致了人们的孤立状态。这种状态正席卷全球,传统家庭为中心的文化开始土崩瓦解,从而让幸福和安全要另找地方安放。而重拾与社会的关联,实际上是一种再次获得幸福度和安全感的过程。美国学者曾对5000人进行了超过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通过与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的联系,幸福感可以得到迅速传播。

    小时候,城市比现在有“温度”。早上出门,路上碰见的熟人会互问吃了没有;晚上回家,邻居奶奶会送来菜团子。放了学,小孩们成群结队地跑去跳皮筋踢毽子;周末起个大早,跟妈妈在菜市场与小贩讨价还价。那个时候,“城市”这个概念更温暖、更紧密。其实,与社会再次关联,制度的保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人心要先暖和起来。无论“有缘”还是“无缘”,我们都该主动伸出双手,主动创立关联。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