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户籍制度与人性自由度
时间:2015-03-07 21:32:28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王丹雪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

    在暂住证逐步被居住证代替的当下,重申户籍制度改革,同时强调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基础服务的权利。个中意义,没有感同身受,人们很难体会。几亿漂在城市的农民工,胸中块垒浸透了百味辛酸。不知户籍坚冰渐融,能驱走多少无奈与恓惶。

    近日,偶然看了电视剧《我的二哥二嫂》。虽然只把它当做爱情神话来消遣,但在抗日神剧和宫斗大戏漫天飞舞的屏幕上,这个相对严肃的知青剧已属稀有物种。

    在那个近乎荒诞的时代,户籍是生存的第一符号,决定着生存质量与尊严。工作依附于户籍,城市乡村两个世界,判若云泥。从剧中可以发现,70后的专业演员,对历史代入感及角色的把握已经吃力,对80后及90后而言,30多年前的历史,基本已蜕化为纯粹的书面记载,不复有任何现实接驳。

    文革结束,知青陆续返城,中国从此步入标志性的30年。30多年的脚步或紧或慢,连绵至今。轻拢慢捻30多年的历史,户籍和工作依然是两大社会核心。造成中国城乡割裂的户籍制度始终隐约其间,个体生命曲线的跌宕起伏,多被户籍制度上下其手。如今,上亿农民以几倍于知青的规模进行着新时期的进城运动。户籍和工作对人性和精神的挤压虽然有所缓和,但它始终没有退出强势把控地位,只不过在迁延中分化为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具体而微的枝蔓。这些被称为“大山”的东西依然是附着于户籍制度上的选择性优惠,我们的社会管理模式依然是强调便利性而不是人性化和社会公平。

    户籍和工作,社会学的解读就是个体身份和生存方式的选择,这也是传统文化中对个体社会角色认定的基准体系。这个体系决定着个体自由度和社会自由度。30多年的社会进程,基本可以从这两大自由度的开放指数上评判发展的成败得失。

    如今,户籍政策壁垒已经去除大半,工作选择对人及人性的自由度,也不再具有畸形的捆绑作用,社会前行的步伐虽有蹒跚,但也清晰可辨。今年的两会,网民对养老、教育、住房改革的关注呈下降趋势,反腐倡廉、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话题晋级新热点。这说明,公众对社会公平的需求已经超越微观层面,开始注意到上层建筑对公民社会的影响,公民意识和法治精神渐次觉醒。关注热点的转移,也是公平逐渐被激活的过程。社会契约意识缓慢生长,公众对公平产生集体性需求,此双重力量作用于社会管理之上,与或主动或被动的社会变革互为呼应,剑指某些社会不公并着力消解。

    回首几十年前,曾经的社会痛点恍若不经奇谭,再过几十年,依稀的记忆残存还能剩下多少,这要从政治改革的力度和社会文明的健全程度中寻求答案。至少我们不希望星空下的梦想被一个户籍制度分隔成两个时空,不再希望两个世界用隔阂甚至憎恶的心态审视彼此,不再希望人性的尊严被一张符号化的纸片禁锢,这是当下社会公平的要义之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