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别了暂住证,身份证权利何时通行全国?
时间:2015-02-17 19:45:11  来源:齐鲁网  作者:叶祝颐 

   近日,《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本次改革提出,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2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其实,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暂住证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居住证制度。从“暂”到“居”虽只一字之差,但是承载了外来工的家园梦想。《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这既是对部分地方实行居住证制度探索的肯定,也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特别是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是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的一大亮点。

  与偏重治安功能的暂住证相比,居住证在解决外来工基本服务和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有效平台。但是,居住证制度到底能给外来工带来多少红利呢?从一些地方居住证制度实施情况来看,居住证除了管理更加人性化,方便城市管理农民工以外,对农民工真正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养老、公共服务等核心权利的规定相对粗糙、模糊。而且居住证的具体待遇由居住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规定,不确定因素颇多。因此,居住证到底好在哪里,有待观察。

    外来工不就是打工者吗?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纸居住证,而是附着在居住证上的公民权利。如果外来工的合法权利得到维护,不需要这证那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证明身份,行使权利。在我看来,实行居住证制度只是尊重外来工权利的逗号,并非脱胎换骨改变外来工群体身份的句号。

    近年来,好多地方都在聚焦外来工,并制定了具体关爱措施。比如,称外来工为新市民、援建工人,淡化农民工称谓;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序列;建立农民工社保体系、住房体系;设立农民工日,等等。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外来工与市民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价,外来工维权存在瓶颈。除了苦脏累的岗位外,城市设置就业户籍门槛,清理低端产业,等等。由于生活的压力、老板的霸道、执法的瑕疵,不少外来工处于城市的边缘。比如,有的城市把外来工排除在住房保障、扶危济困政策范围之外;即便在公众的千呼万唤声中,异地高考制度终于出台了,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即便满足了苛刻的居住年限、稳定的住房等条件,学习成绩再优秀,在北京等地也只能报考高职学校。还有外来工买车、买房受到种种限制,等等。

  所以,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最大的善意不在于居住证取代暂住证,而在于外来人口的生存发展权利得到尊重。从法律制度层面赋予外来工平等市民待遇,全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尊重外来工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包容胸怀,十分重要。

  当然,在城乡二元结构、户口附加值与公众身份情结尚未根本改变,户口尚不能自由迁徙的当下,指望一纸居住证让外来工与当地居民平起平坐过于理想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工的权利问题,离不开政府为他们撑起更大的权益保护伞,也期待从立法层面彻底打破身份界限,消除户口附加值,建设人人平等的公民社会。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为人服务。推进城镇化意不在“地”,不在“楼”,而在“人”。诚如斯言,城镇化不仅指农村人口从形式上转化为城镇人口,更深刻的内涵是指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从心态上接纳他们。当城乡二元化结构彻底打破以后,每个公民都被纳入权利保障视野,社保、医保、住房保障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实现全国漫游,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教育制度、招生政策比较公平,不需要居住证撑腰,一张居民身份证就可以让公民的权利通行全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