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直面农村被过度抽取的现实
时间:2015-02-04 22:42:52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杨于泽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形式上高度重视,内容上此次吹响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号角,给人以新希望。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三农”政策,一向被视为“城市回馈农村”。很多人觉得,现在国家在施惠于农民,具体“惠农”之政,包括2006年取消农业税、种粮给补贴、推行新“农合”等。而城市反哺农村的理由,是在中国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承受了资本积累之重。反哺农村,是城市知恩图报。

    今天的城市反哺农村,首先要摆脱道德幻觉。国家免除了农业税、补贴种粮户、补贴乡村公路建设,或许所费不赀,但有笔账要算清楚:农村和农民给了城市多少,而城市现在又反哺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多少。

    现在人们经常说的“城市反哺农村”,是指历史上城市从农村汲取公粮、工业原料,对农民欠下历史的巨债,现在城市有意向农村和农民偿还旧债。如果抽象地讲,似乎是如此;但如果进行量化评估,真相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历史欠账这里姑且不谈,现在城市是否真的在反哺农村,必须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当前我国每年对农村转移支付1万亿元规模,听起来城市对农村的回报可谓丰厚。但还是算一笔账:去年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是8896 元,鉴于我国家庭户均3.02人,假设其中2人为劳动力,则农村每个劳动力年收入为13344元,月收入1112元。但目前即便在湖北农村,门槛最低的小工活,每人每天工钱约150元,就算每月只工作20天,月收入即可达3000元。

    换句话说,如果对农业劳动力进行成本核算,中国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就是负数。国家需要农民生产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工业原料,但对农民来说这是一桩亏本买卖。虽然政府免除了农业税,给予农民多种补贴,但农民种田仍处于亏本的困境中。

    所谓“城市反哺农村”,严格说,农民未蒙其利。2014年,我国生产粮食6亿多吨、棉花616.1万吨,它支撑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稳定了相关工业原料价格,但中国农民实际上巨亏。其实,中国城市不仅没有反哺农村,而且继续汲取农业劳动成果,从农民的辛勤劳动中汲取工业化所需资本。

    弄清楚城市与农村关系的事实真相,有助于我们反思“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方式、标准和制度安排。具体应当怎么办,是政府应当认真研究的事。可以肯定的是,正因为种田不划算,中国农民已经放弃了精耕细作的传统,而改采“懒汉农业”方式,不锄草、不施农家肥、不抗旱,使农业低效问题雪上加霜。

    这当然不能归咎于农民,“懒汉农业”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其根源是农村和农业制度安排,它呼唤国家对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国家作出的一个回应,但还不够。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补贴农业,如何让农村感受到反哺,实际上需要中国政府的更大诚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