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开拓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时间:2015-02-01 12:05:5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美荐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针对传统城镇化中存在的“重物轻人”、空间失衡、生态恶化、文化流失、粗放低效、“城市病”蔓延等弊端和问题,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中不仅包含了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也蕴含了对城镇化发展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是转变现行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推进以人为本、质量为重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大布局之一,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和取向,其基本宗旨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即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人的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就是要以生态文明思维指导城镇化建设,用生态文明为高质量、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动力和保障,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交互促进、协同发展,避免重蹈传统城镇化覆辙,进而不断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路径指引方向,道路决定未来。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新和开拓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仅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的实质响应,更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明确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然而,受传统城镇化思维干扰,当前我们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关系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这主要表现为:把生产发展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对生态良好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够深刻;把生活富裕简单等同于物质富裕,忽视美好生活对非物质要素的需求,未从根本上树立生态为先的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必然不能长久。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不以生态环境为约束的粗放生产实属涸泽而渔,发展势必难以为继。生活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其应该包含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期待,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安全、健康、富足、舒适、自由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在“重生产、轻生态”的错误观念影响下,其结果必定是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仍然持续恶化,生态文明建设有名无实。

  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不仅模糊了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也造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障碍,不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因此,应该认真思考当前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和困境,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梳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关系,不断创新和开拓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尤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要始终置生态良好于优先地位。这就是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的选择问题。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城镇化进程,应彻底摒弃过去以侵害生态资源、挤占生态空间、破坏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城镇发展模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把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始终置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容纳范围内,以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生态空间、修复生态环境为基点,调整和优化生产、生活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既守住绿水青山,又收获金山银山。

  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夯实物质基础,生产发展不足、生产发展不当都难以保障生活幸福,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守住绿水青山,又要选择更为先进的生产模式,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结构、优布局、增效益、降能耗,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释放城镇产业聚集潜力,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循环友好的城镇生产发展新格局。要发挥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积极作用,转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生产优势,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绿色生产力提升,为城镇生产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和强劲动力。

  要以实现生活幸福为终极目标。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就是城镇化进程由人推动,城镇化建设服务于人,城镇化成果由人分享,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的需求、维护人的权益,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因此,新型城镇化不应是仅让人口转移、居住到城镇的城镇化,也不应是单纯追求GDP增长、积累物质财富的城镇化,而应是让物质更加丰富、文化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城镇化,是安全得以保障、健康得以保证、民生得以改善、公义得以彰显的城镇化,是使人民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更为幸福的城镇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