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90后”大学生兴起“隐性就业”
时间:2014-11-16 16:17:59  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杨宇 

    没有单位,不用“朝九晚五”,有着还算不错的收入……也许,你会羡慕这样的生活。

    然而,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养老保险,不知未来怎样,这些都让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安全感。

    他们是刚毕业不久的90后大学生,“隐性”地处在相关部门的就业统计之外,但却或悠闲、或焦虑地生活着。

    人物1

    两份工作

    一个为糊口一个为梦想

    张璐,25岁,2012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的她没有选择去学校当老师,也没有去文化单位。“我有自己的工作室,做一个护肤、保健方面产品的代理,算是从商吧!”张璐介绍说,“刚开始做时比较忙,现在顺利多了,多数工作在家就可以完成,只在有客户的时候去接见一下。”

    事实上,张璐也曾有过“稳定”工作。大四实习时,她考了公务员,在老家抚顺一个文化馆工作,不过还不到一年便辞职了,“每天被束缚在办公室、文件里,觉得没有价值感。所以就辞职了!”她说。

    辞职后,张璐筹备生意的同时,还在抚顺一家教育机构定期教小孩声乐、钢琴。“怎么说呢,两个工作,一个是负责养活我的,一个则是用来实现梦想、体现自我价值的!”张璐说,目前她每月能挣一万五千元左右,却没有各种保险、公积金等,不过她一点不担心,“我不想为了让别人给我交保险而工作,我相信,我有能力负担自己的养老。”她说。

    人物2

    全国各地打比赛赚奖金

    “现在收入还可以,但运动生命很短”

    走南闯北、打比赛、当教练——这便是今年7月刚毕业的殷特特近几个月的状态。

    殷特特是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做了两个月营销经理后,他决定干他的老本行——体育运动。特特说,现在他主要从事的是山地越野项目, “就是在户外进行越野跑、山地自行车运动等,都是高强度的。”“我们团队在国内排第四,基本上国内比赛都能取到名次,也就都有奖金。”他笑着说,从8月到现在,他参加了十余场比赛,“平均下来每月也能有万八千的收入吧。”他说。

    采访中,特特正坐火车去张家口,他要在那里的崇礼滑雪场当滑雪教练。“虽然现在看收入还可以,但我父母觉得东跑西颠的总不是个事儿,我也知道运动生命比较短暂,但正式工作并不容易找,即便找到了,收入也不多。”阳光开朗的特特也有些不安和担忧。

    他告诉记者,他的同学有些当了老师,有些在俱乐部当教练,生活也缺乏保证。“我打算明年学潜水,之后当潜水教练,或许能够从事的时间更长点儿。”他说。

    人物3

    黑白颠倒做网商理货员

    “必须先赚够了钱才好做其他事情”

    “现在就是为生存,以后再去想生活。”1990年出生的小彬说这话时,显得很成熟。

    小彬老家是内蒙古的,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之后做过导游、业务员等。而在今年年初,他与女友来到福建。

    “我现在负责给网商取货、理货、发货,跟女友两个人一起干。”小彬告诉记者,“我们需要检查好商品是否有毛病,然后装好后才能送到快递公司。”

    仅仅来福建几个月,小彬和女友的月收入就能达到两三万,“以前也有正式单位,但说到底也是给人打工。现在虽然辛苦,但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赚得也多多了。”他笑了。

    虽然赚得多,但这并不是小彬想要的生活。“这地方的人都在干类似的活,白天睡觉,晚上接单再发货,日复一日,都是为了赚钱。”小彬很郑重地说,“我想让生活质量更好一些。”所以小彬还要坚持再干几年,“必须先赚够了钱,有了第一桶金才好做其他的事情。”他一再强调,“赚钱并不是我真正的追求……”

    ■专家分析

    应该让隐性就业者

    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记者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隐性就业者行列,他们大多是学艺术、体育、翻译、设计和技术类的专业。

    自谋职业是自救也缓解就业压力

    对于隐性就业者的成因,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立波分析,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人,每年新增岗位只有1000多万,找到满意工作不易。另一方面,90后的就业观念和形势也在转变,选择更加多元化。

    王立波表示,大学生这种自谋职业能够分流就业压力,缓解社会焦虑,也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但除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外,大多数人还是应该先进入企事业单位,得到技能和交往双方面的磨练和教育,最终获得经验、晋升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保障

    尽管有些隐性工作者满足于现在的状态,但也有人像殷特特一样内心缺乏安全感,普遍认为“不知干到何时”。

    王立波说,由于隐性就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其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应切实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解决这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关话题

    高职生收入超名校生

    “985”“211”,咋整?

    尽管教育部已正式澄清无意废除“985”“211”工程,但关于这两者该何去何从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有人甚至质疑:一些“985”“211”院校毕业生的月薪还不如高职生,这样的“国家工程”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梳理网上各类评论,“正反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造成就业歧视。“985”、“211”成为一些单位就业招聘设置的“门槛”,很多一般高校学生认为这是就业歧视。

    二是导致科研资金分配不均。有网民认为,一些高校占用“211”“985”的教育资源,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大成绩,很多大学不比它们差,却无法享受应有的资源和机会。

    三是标签化认定“名校”易形成误导。一些网民反映,普通本科面临生源质量下降和筹资能力有限等问题,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受限,继而造成高中教育不平衡发展。”这一观点遭到许多“211”“985”名校学生的反对:我们高考付出了大量艰辛和努力,就是为了考名校,这种标签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8.1%,高于“211”和“985”院校平均水平;工资方面,高职学生平均起薪3291元,“211”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3157元,高职学生略高于名校生。

    对此,郑风田认为,怎么吸引一些优秀人才去学技术,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人建议把一半高校转为高职院校,这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广东教育专家孔晓明表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不可偏废,“在精英教育方面,中国不缺大学,但缺少一流大学。“985、211工程”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或许,可以在‘985’‘211’学校中以10%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