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进程中要给乡村文化多点呵护
时间:2014-09-17 19:57:4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策舆 谢磊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正在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生活空间。在象征着先进科技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中,创造和享受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快节奏、高消费、时尚化的生活,似乎已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和选择。

    然而,在整个中国大步走向城镇化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曾被视为“土气、传统、变化少”的中国乡村和广阔田野,似乎也散发出越来越让人迷恋的魅力。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难以磨灭的身份和记忆标志,中国乡村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趣味盎然的乡音故事、浓郁亲切的人情礼数、优美繁复的乐舞戏曲、精致朴实的服饰手工,以及其召唤回归“慢生活”的心灵节奏,仿佛像一块块巨大的磁铁,不断地吸引怀有乡村理想的人回归其中。据统计,2013年中国乡村旅游总人数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占到中国人旅游总量的1/3。而除了寻求放松和自然的旅游者、运动者,更有一批批村官、学者、艺术家、慈善家、设计师、教育工作者、志愿者、投资人、农场主,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回到乡村”,试图在中国传统乡村独特的社会机制中找到一种与城市话语体系不太相同的表达方式,为中国乡村的未来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

    乡村文化对于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人独特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表达,包括文学、诗词和艺术,大都与和自然相融的乡村文化有关,那个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淳朴关系的、梦境般的桃花源,一直还隐藏在每个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处。而以朴实、节制、人道、互助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价值观,至今仍凝聚着中国人最深的民族情感,也滋养着人类文明弥足珍贵的精神根系。

    来自参差多态的乡村内生经验,不但值得珍爱,更需要有人怀着敬意与信心,以科学管理与创新发展的视角去传承和延续。在中国内地各民族居住的不同自然环境中,传承数千年的乡村文化所演绎出的基于本地特色的建筑、服饰、艺术、技艺、生活方式乃至最符合本地民众习惯和需求的融资、生产和环境保护模式,也都具有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珍爱乡村文化,呵护民族家园,需要文化远见、文化自信与文化耐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不做机械照搬,也不盲目跃进,特别要避免用生硬的、纯粹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数字指标掩盖中国乡村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从而扼杀其内生的发展动力。对一旦损毁将无法复制的自然、传统遗产、家族记忆和历史空间应给予必需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加大对乡村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投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创业条件,让更多优秀的理念和方法能以不同路径自然地反哺乡村,更好地帮助中国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多个领域实现有机整体的提升。

    乡村,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代名词,更应该是中国文化内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与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最坚实保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