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金文 通讯员陈彦华)夏日的平泉,满目青翠。勃发的生机中,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犹如独具神韵的繁花,带来了别样的风景。正如平泉县长董正国所说:“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我们有信心让文化产业之花开遍平泉大地。”
平泉素有“京冀门楣、通衢辽蒙、鸡鸣三省”之称。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千余年的辽金文化、三百年的大清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彼此交融。国家3A级景区——辽河源森林公园坐落在境内,这里有我国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源头,神秘伟大的契丹民族始祖发祥于景区的马盂山。2010年,“契丹始祖”传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庄老酒一起步就与清代“皇城”文化有机融合,其古老的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形态、多元的文化层次,为实现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嬗变奠定了基础。
特色添神韵。近年来,平泉把探索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新思路的目标聚焦到文化产业上,不断用全新的视角进行自我审视,努力寻找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主打生态、文化、美食三张牌,擦亮“辽河源头、契丹祖地、中国菌乡、神州炭都”四张名片,做大做强食用菌、活性炭、山庄老酒等特色文化产业,探索出一条具有平泉特色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中国菌乡”,源于平泉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以绿色食品、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点睛之笔,融合“绿色营养”饮食文化,将打造国内一流食用菌文化体验地;“辽河源头、契丹祖地”,远推契丹文化,近推休闲度假,激活旅游业,王土房、党坝、卧龙、柳溪等乡镇都启动了农家游,全县农家游从空白发展到35户,辽河源、王土房鸽子洞等景观与农家游相映成辉,让游人充分体验自然的田园风光。
项目激活力。走进平泉,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文化产业项目,以强劲的文化魅力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为进一步做大文化产业这块“蛋糕”,把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优势,该县确立“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贸兴县、文化旺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战略,将2010年定为“文化产业开放项目年”,明确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推动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争创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县。他们坚持园区化、项目化发展文化产业道路,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将产业基础、文化创意、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等串联,构筑集中式空间布局。以园区为依托,把散落的“珍珠”穿起来,组成一条光彩照人的项目链、产业链,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5.5亿元的35个文化产业项目。其中,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聚集区项目被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40个文化产业项目。辽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已迎八方客,契丹饮食文化一条街主体完成,该园区的建设填补了国内契丹始祖文化旅游产业的空白。平泉博物馆、契丹博物馆、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完成布展向游人开放。山庄博物馆外观方案设计出炉,夷狄古井和老窖池保护区开工建设。辽河源水体景观、文化创意大厦等26个重点项目正进行招商、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