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社区图书馆何去何从
时间:2014-08-16 15:21:33  来源:热点三人谈  作者:广州日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多家社区图书馆无人问津沦为摆设,对此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说,“其实市民对图书馆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中山图书馆每天早上开门时在广场上都是排长龙。那么为何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鸡肋”?在互联网时代,社区图书馆如何定位、何去何从?本期三人谈予以关注。

  自身服务存短板

  张涨:目前广州不少图书馆的服务都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媒体报道有的社区图书馆只有几百本图书,长期没有更新;还有的则没有空调等降温设备,大热天要街坊“静下心”来看书有点不太现实。此外,一些图书馆的开放时段没有统一,甚至个别图书馆的阅览室关闭已有近一年时间,只有街坊上门借书才开门。与此同时,还有场地得不到保障、重复书目太多、缺少工作人员等问题。客观上来看,正是因为存在这些短板,使得相当一部分社区图书馆冷冷清清,借书、看书者屈指可数。

  练洪洋:此外,社区图书馆自身的建设方式也很值得反思。目前社区图书馆大多是采取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建立起来的,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载体,这一建设思路是否恰当还需斟酌。同时,据报道许多街道之所以设立图书馆是因为和文化站的评级挂钩。换句话说,社区图书馆从建立之初可能就有些“先天不足”,并非完全以为居民服务的目标而建立。一方面,一旦行政上的目标达成了,图书馆便可能面临“有人生无人养”的局面;另一方面,社区图书馆更多为评级而考虑,对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可能有所忽视。

  李光金:与大型公共图书馆相比,社区图书馆优势在于与读者距离比较近,借阅、还书比较方便。但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随着智能手机高度普及,智能终端网络信息服务的全面覆盖,社区图书馆这点优势荡然无存。手机用户随时随地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快阅读”,进图书馆看书、借书、还书的传统式“慢阅读”逐渐成为一种“奢侈”,社区图书馆遇冷似乎是必然的。

  公众接受有过程

  练洪洋:从图书馆文化角度来分析,虽然算起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是,以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为主的四大藏书体系并不符合现代图书馆的公益性要求。现代图书馆走进中国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时间不算短,而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免费提供给公众,尤其是社区图书馆概念的提出与普及,则是近些年的事,公众有一个接受过程。像美国,第一家免费、面向公众的、由政府税收支持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于1848年正式建成使用,至今超过160年。

  李光金:社区图书馆门庭冷落,需要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当下国人的阅读习惯趋弱。今年四月份,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在京发布。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有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有32.9%的国民不读书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去年,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机舱已熄灯,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无人读书。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张涨:我们也需要在“社区化”上做些反思,尽管当前,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再到“社区人”,“社区”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但是在这种趋势之下,不管是公众意识社区化,还是公共服务社区化都发酵不足,“公众所需、社区所能”也仍然在路上。况且,目前公众最关心的社区配套是医院、养老等硬件,对于读书之类的精神需求还没切实触及。社区图书馆和公众,需要时间彼此适应。

  练好内功刷新形象

  练洪洋:社会在迅速发展,进入数字时代,公众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变化,基于传统阅读习惯的图书馆何去何从?还有没必要建设大型图书馆?许多人也在思考这一问题。社区图书馆的必要性何在?要怎么变革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认为,在手机互联网勃兴的当下,社区图书馆式微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它没有存在的必要呢?那也未必。一时的兴衰并不能说明什么,眼光不妨放远一些,就像电影也曾起起落落,今天再度勃兴,图书馆也许还能等到人们重新发现、重新回来的那一天,所以不必太过悲观。

  张涨:现有的社区图书馆还是应该跟大型公共图书馆拉开层次,首先应当分析社区图书馆的目标人群,这一点目前不少社区图书馆做得还不到位。实际上青壮年、社会中坚人群不一定是社区图书馆的主要受众,这部分人一来不一定有大把时间泡在图书馆,二来阅读层次也比较高,社区图书馆的藏书未必能满足其要求。相比之下,老年人、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则应该成为社区图书馆的主力受众,他们时间较多,也经常在社区中活动。因此,社区图书馆应该更有针对性地购进一些养生类的书籍供老年读者,以及一些童书给少年儿童,方才选准了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方向。

  李光金:除了要因人而异,还要顺势而为。例如,现在遍地都是“低头族”,社区图书馆要吸引人,也要顺应公众阅读方式的转变。因为,从调查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增长近十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社区图书馆可以在电子图书免费下载、多媒体应用方面做些尝试。

  此外社区图书馆内强素质,还要在服务质素上下功夫。在硬件上,要增加投入,让社区图书馆拥有一个较为理想的阅读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个藏书室。在管理上,要配齐人员,制定相关制度,不要虎头蛇尾。同时,要在机制创新,譬如与大型图书馆联网,成为他们的分馆,打通资源,通借通还,保障供给。还可以推出一些时令性的服务,例如暑假可以请一些工作人员给儿童念童书、讲故事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