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中国最后一亿人扶贫面临高成本考验
时间:2014-07-16 12:59: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松 牟旭 

  新华网重庆7月16日电(记者李松 牟旭)对于还有着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的中国而言,扶贫攻坚战正受到成本上升的考验。

  在西部直辖市重庆的贫困地区,不少农村的扶贫干部普遍感到,政府扶贫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扶贫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扶贫效果。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扶贫产业发展等要素投入成本上升,扶贫正在走进高成本时代。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重庆巫山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扶贫办主任朱钦万算了一笔账:2006年前后,巫山县通村农村机耕道修建成本一般是7万元/公里左右,目前修路成本已涨至10万元/公里。

  “在巫山县,2005年修建一个蓄水量在100立方米左右的水池,投入成本需要1.2万元左右,目前相当的蓄水池,修建成本已涨到五六万元。”朱钦万说,“巫山县扶贫投入逐年提高,2009年为2577万元,2011年达到5200万元。”

  目前,巫山还有约5万群众存在缺水问题,20多万群众饮水不安全,有1000多户贫困群众居住在茅草房或土坯房中,生存条件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改善。

  专家表示,一些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成本上升有一些共性原因:一是物化、劳动力价格等投入要素成本上涨;二是随着扶贫开发深入推进,目前未脱贫人口基本集中分布在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要实现这些地区群众的脱贫,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贫困人口总数为9899万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并提出今年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今后7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国情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成本上升和其他因素的叠加也增加了扶贫的难度。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口外流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靠以前政府补助、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推进很困难。

  近年来,为推进扶贫工作,一些贫困地区大力推进“整村脱贫”工作,通过整合资金投入,部分贫困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在重庆,平均每个村“整村脱贫”投入资金约为600万元,资金量看似不小,但这些钱要分配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农田建设、基础产业、村道公路、人畜饮水等10大类20多项指标,资金使用显得“衣长袖短”,基层政府在资金使用上只能先解决燃眉之急。

  面对扶贫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改过去多强调提高扶贫标准、新增扶贫项目等具体措施的特点,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为题阐述扶贫工作,提出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重庆市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表示,在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同时,也亟需创新扶贫方式,改“漫灌”扶贫为“滴灌”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在加大援助的同时,贫困地区也在努力增加“内生动力”。扶贫资金互助社正是一种典型的激活贫困农村发展内在动力,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例子。

  地处重庆武陵山区的彭水县坨元村,在政府扶贫资金帮扶下,贫困农民自发组建扶贫资金互助社,每户农民入股250元,最高能获得5000元资金支持。这一小小的“草根银行”平台解了农民发展生产缺资金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2007年试点至今,重庆32个区县已建起1150多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全市平均每年有2亿多元资金留在贫困村内滚动,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