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农村建设要坚守底线 不侵害农民群众权益
时间:2014-06-27 19:05: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董进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创新机制,又必须尊重规律,坚守底线。做好科学规划、村落改造、产业培育、利益协调等工作,才能保证路子正、方向对

  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产业聚集,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不少新的挑战。

  有的地方盲目崇拜钢筋混凝土建筑和人造景观,甚至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有的地方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弱化,当工商资本强势进入后,对承包地往往只能一租了事;有的地方农村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一些新房建起来就人去楼空,公共服务设施也成摆设;有的地方出现文化荒漠化现象,一方面仿古建筑泛滥成风,另一方面传统民居不断被破坏。

  此类现象并非我国独有,发达国家在城镇化一定阶段同样不同程度发生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创新机制,又必须尊重规律,坚守底线。这样才能保证路子正、方向对。

  首先是科学规划机制。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应当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规划应把政府主张、专家意见和农民意愿有机统一起来,体现特色,体现农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同时,应注重规划的实施,一张图纸绘到底;强调规划的督促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底线在于,不能克隆城市,将农民“赶进”小区上高楼。

  其次是村落改造机制。传统村落改造是成败之举。政府应主导总体规划,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古村落老民居保护。制定激励支持政策,引导农民按规划和标准,自主改旧建新,改善居住条件。鼓励企业以各种投资方式参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底线在于,不能剥夺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第三是产业培育机制。推行一村一品,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鼓励开拓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乡村旅游。培养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底线在于,不能改变农地用途,不能占用基本农田。

  最后是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处理好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利益主体的关系,让各种合法利益都得到保护,调动激发各方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关键和难点集中在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民之间的平衡,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底线在于,不能侵害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