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蓝皮书:北京基础设施超载严重导致城市病恶化
时间:2014-06-10 12:54: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9日发布的《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虽然北京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每年50-60万人口的净流入导致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各类承载对象的需求,“超载”现象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而上述问题,直接导致城市病问题进一步恶化。

  今日发布的《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3-2014》为《北京蓝皮书》系列之一。报告指出,北京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基础设施投资呈增长态势,但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蓝皮书指出,总体上看, 2012年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1789.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12年为27.7%,处于较高位运行。能源、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领域的投资也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然而,北京人口增长更快,2011年常住人口为2018.6万人,2012年常住人口为2069.3万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4‰。

  对此,蓝皮书指出,基础设施按人均占有量来看偏低,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支撑人口增长,交通领域包括交通拥堵、地铁拥挤、公交拥挤等现象没有得到根本上解决,基本是上是局部有缓解,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超载”现象严重

  蓝皮书指出,从区域分布看,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导致产业和人口过度集中在核心城区,教育、医院、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过度集中在核心区,从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人口膨胀、产业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等压力。

  因此,尽管北京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每年50-60万人口的净流入导致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各类承载对象的需求,“超载”现象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均等化。而基础设施严重超载,直接导致城市病问题进一步恶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但难以适应强大的公共交通需求

  蓝皮书指出,由于北京产业或企业主要集中在四环或五环以内,特别是10号线周边、国贸CBD等区域写字楼过于密集、产业集中度过高,人口集中度过高,轨道交通建设不配套、轨道交通密度不够,加上核心城区的房价高企,租房成本不断攀升,导致更多的人选择到远郊区县居住,结果导致上下班的“潮汐现象”。由于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更多的地铁线路,地铁拥挤、公交拥挤、机动车拥堵等现象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缓解。

  ——水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难以破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蓝皮书指出,2012年,北京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达到411万立方米/日,供水管道达到14029公里,销售总量为93826万立方米。从排水和节水情况看,2012年污水处理能力为389万立方米/日,比2011年提高了20万立方米/日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率为83%,集中处理率为83%。

  然而,蓝皮书也指出,尽管北京在水务基础设施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北京水资源短缺现象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水危机还将一定时期存在。随着城市扩张、产业发展和人口膨胀,北京地表水系不断断流、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发展的最大瓶颈。

  ——能源供应能力不断提升,但能源环保设施建设效果不够明显

  蓝皮书指出,北京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产业集聚,人口剧增,导致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能源环保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速度不成比例,能源环保设施运行效果不够理想。

  此外,蓝皮书还指出,北京在低碳绿色能源、环保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不够,如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还没有发挥低碳绿色能源设施在转变首都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转型提升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蓝皮书建议,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北京应增加核心区轨道交通密度,扩大远郊区县和周边省市区的轨道交通覆盖面;多渠道提高节水能力,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加强城市能源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低碳新能源比重;重视远郊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管理。(白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