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解决“城市病”不能单纯依赖技术手段
时间:2010-08-09 10:39:5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蒋秀娟 
 “城镇化是从中国农村的具体国情出发创造出来的一个词,如果翻译成外文,也即城市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8月7日开幕的“2010发展中国论坛”上指出,城市开发过度、能耗、排放大,是典型的“城市病”,解决“城市病”不能单纯依赖技术,应考虑分流需求。由此从另一方面阐释了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

  他解释说,交通无缝对接、智能交通管制系统、地铁高速化、立体化、大型化等,无疑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技术手段,但这不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开发过度、能耗大、排放大的弊病。同时,大规模的改造和应用需要巨大投资,并且技术转化为应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寄希望于技术解决会遇到技术瓶颈,并且会导致城市的盲目扩大。因此要考虑别的办法解决大城市病,这就是分流需求,也即让大城市过多的人口分流到中小城市去。”

  “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6.7%,然而2007年、2008年世界的平均水平是49%,巴西等一些高收入国家是85%。从城市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45%—55%的阶段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70%以后是稳定阶段,中国现在正好进入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种最快发展时期带来的是什么?巨大的内需潜力。城镇化、城市化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也就是说大量非农人口转向城市将刺激住房、医疗、教育、城市等的消费,这种消费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一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13亿人口的1%就是1300万人。这种消费需求的连带效应也会带来大量的投资需求,比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以及城市各方面功能的完善等。”卢中原说。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市场资源稀缺,而最大的市场资源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如果能稳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可能会创造市场的新大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十二五”是推进城市化进程非常关键的时期,而推进城市化也需要转变发展模式。

  “城镇化道路走得好不好,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如今中国在城镇化发展方式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城市发展迅猛,而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城镇粗放扩张、资源利用率不高;而城市建设热衷于新区发展、空间跳跃式开发,公共设施配套却跟不上;此外,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很多城市发展越来越没有特色、没有文化内涵,也导致很多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北京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卢映川说,“我们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和压力也促使城镇化发展应转变发展方式。比如资源环境开始成为硬约束,不管是水资源、土地资源还是能源,现在的制约越来越强;还有城镇化成本越来越高,城镇化面临的高成本压力,既有市场引导等因素,也有开发、管理失控的问题。此外,农民工二代转型、城市技术变革等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未来城镇化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王一鸣提出十点建议: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化不光是美化、量化、绿化,最重要的是让进入城市的居民安居乐业。第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比如放宽入户门槛政策,现在很多城市在积极推进。第三,要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上推进城乡对接。第四,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建立一个城市网络,把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网络化,而高铁建设的加速推进,将促成农民工在大城市就业、消费,在中小城市居住的现象。第五,积极发展城市群和大都市圈,这将成为中国的经济主要载体和参与国际的主要平台。第六,要突出加强公共服务,比如怎么把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作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第七,增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垃圾处理、供水、废气的处理等。第八,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不能所有城市千篇一律。第九,鼓励公众参与,使政府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模式发展,让老百姓也参与到治理结构里去。第十,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包括财税体制、土地制度、社保体制等,但现在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重规划轻监管,很多规划没有真正完全落实。因此城市规划还需有相应的监管体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